在《規劃》中也提到了化纖紡織企業的價值鏈重塑問題,認為化纖紡織產業整體的盈利能力弱,缺乏市場定價權,原因是由于企業生產的產品同質、且以常規產品為主,深層原因是在于企業的營銷和研發投入少,包括品牌、營銷渠道和技術創新比較缺乏。因此,《規劃》建議,化纖紡織企業要實施錯位競爭,產品要差異,市場要細分,尋找新的利潤點。
這一點,我區化纖紡織企業也在進行探索。如,永翔集團總裁傅華東無意中發現聚氨酯(生產海綿的專用原料)在國際市場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經過調研,投資1300多萬元上馬了一條年產5000噸聚氨酯的生產流水線。在產品的品質和品牌上,傅華東花費了一番苦心,他與行業權威專家合作,研發出了“永翔牌”環保型納米級阻燃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產品不僅成功打開國際市場,而且躋身于“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立項項目”榜單。
浙江華瑞集團有限公司瞄準的方向,是“面向紡織化纖行業電子商務”項目。這個國家發改委重點立項的電子商務項目,目標是實現對紡織化纖行業電子商務流程管理的整合和提升,通過化纖紡織企業的的物流管理環節,降低其物流成本的功能,使其真正成為紡織化纖行業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高長春認為,蕭山的化纖紡織產業集群的升級培育光圍繞這個產業的升級與培育是不夠的,應該有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的戰略眼光,樹立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的理念,加快現代服務業,比如研發、物流、商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用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水平,最終提升蕭山區的綜合競爭力。
“智庫”將行,搭建公共創新平臺
創新,對于眾多企業來說必不可少,也是眾多企業家掛在嘴邊的一個名詞。但是,在實際的行動中,這些中小企業卻疑慮重重:化纖紡織行業的進入門檻并不高,新技術成熟后,是不是會有人迅速模仿?較大的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來說,依靠自身的力量又難以實現。
《規劃》特別提出,化纖紡織產業需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如信息與電子商務平臺、技術開發交流平臺、教育培訓服務平臺、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平臺及物流服務平臺,服務化纖紡織企業的創新與提升。
這些公共服務平臺的構想正在逐步落地——區內一些化纖紡織行業的骨干企業有意與東華大學強強聯合,在蕭山建立起“產學研”全面結合的“東華大學蕭山獨立學院”,培養化纖紡織產業各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和領軍人才,比如,研發領域的專家,專門服務于化纖紡織企業的管理人才,以及深諳技術的營銷人才等等。
“有了蕭山這個重要的產業基地作為依托,我們的學生可以到蕭山這個社會大學堂進行實踐,而蕭山的企業也可以以此為窗口了解一些新技術、新項目和新思路”,高長春說,希望“東華大學蕭山獨立學院”能早日建立起來,大批專業人才在蕭山“落地生根”。
區經發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邀請相關專家到蕭山來推薦化纖紡織產業的前沿項目,使“產學研”有更緊密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