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一直是本市的支柱產業,過去僅在市區的海河兩岸就散落著60多家大大小小的紡織廠。這些企業一方面工藝雷同、產品相似,另一方面又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污水廠、變電站、煙囪,這些能耗“大戶”每個企業都有。面對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兩難,紡織行業利用工業戰略東移的契機,從2003年9月起逐步將這些企業從市區遷出,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區重新規劃紡織產業布局,建立高新紡織工業園。通過把相似的產業集中在一起,實現資源的合理使用。高新紡織工業園按照紡紗、織造、印染、服裝等不同專業,經過重組重新建成了新的企業。以前每個工廠都有自己的變電站、污水廠、鍋爐房,企業搬遷集中以后,一個污水廠就解決全部問題。供電、供氣系統也是集中在一起,在費用上節省了很多資金。紡紗、織造、印染、服裝企業全部集中在園區內,一個區域內的經濟循環悄然形成。在這里,紡紗的近十個工序被分為獨立的車間,每個車間像鏈條一樣連接在一起,一個新型的產業、產品鏈隨之形成。
紡織企業集中東移,并不是工廠位置的簡單移動,而是通過集約和技術創新實現節約發展,徹底打破紡織行業工藝落后、設備老化、污染大、能耗高的老面孔。在高新紡織工業園,80%的設備機器都是新引進的世界一流設備。在東移過程中,污染、能耗因素成為紡織企業引進設備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