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9月2日報道 這個夏天,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眾視野。
8月,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上書國家高層,呼吁立即叫停國內的玉米制乙醇項目。所謂玉米乙醇,簡單說,就是用玉米制造燃料乙醇。
趙友山的理由很簡單:我國目前有1000萬噸車用乙醇制造產量,每年需要3000萬噸的玉米原料,現在生產一噸車用乙醇補貼1880元,很多乙醇商借此瘋狂收購玉米生產車用乙醇,直接威脅糧食安全。
在今年全國旱澇等自然災害頻襲,糧食供應已成國內關注焦點之下,趙友山此言迅速挑動了社會的敏感點——玉米乙醇“與民爭糧”。
市場似乎也在“呼應”趙友山的說法。玉米供應偏緊的情況下,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一度高于國際市場玉米價格。以吉林松原地區為例,由于2009年玉米減產,玉米價格已一路上漲至目前的1850元/噸。
“今年玉米價格上漲得太嚴重了,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明松憂心忡忡。
事實上,燃料乙醇——即用玉米、小麥以及其他非糧作物包括木薯、秸稈生產乙醇汽油——已不是第一次深陷“與民爭糧”的爭議漩渦。
2006年年底,在當年糧食價格瘋漲的情況下,發改委下發通知,強調凡違規審批和擅自開工建設的車用乙醇項目,不得享受燃料乙醇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就此國內的144萬噸乙醇成為享受財政補貼的最后定量。
時隔4年,燃料乙醇質疑“老調重談”,這折射出的是一個進退兩難的產業。
重壓之下
8月30日,在一家名為吉安生化的公司的百度貼吧里,號召員工“鬧事”討要工資的帖子貼滿了該論壇。目前,這家知名乙醇生產企業多條生產線陸續停工。生產近乎癱瘓的吉安生化已經拖欠職工近一年工資,身陷“連環貸款”泥沼。
吉安生化是2004年前后,國家大力發展燃料乙醇政策下催生的地方明星企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吉安生化2006年總投資額一度膨脹至50億,號稱全國最大的乙醇生產基地。
然而,2009年,吉安生化被媒體報道其多條生產線停產,經營迅速惡化并陷入財務危機。“與以前相比,做這個行業的資金需求量非常大,玉米以前才1000元/噸,如今已經快漲到2000元,這對企業的壓力非常大。”與吉安生化一墻之隔的華潤賽力事達玉米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上漲的玉米價格使吉安生化這樣“被催生”的乙醇企業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
肖明松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目前玉米的價格1800元/噸為例,按照生產一噸乙醇,消耗3.2噸玉米計算,乙醇企業購買原料的成本大概是5800元/噸,加工成本如果以1000元/噸計算,乙醇企業生產出的乙醇成本價格在6800元/噸左右,而目前車用乙醇的價格在6000元/噸左右。
這意味著,如果不計算國家補貼,乙醇生產必定賠本。
重壓下的乙醇企業紛紛尋求出路。據業內人士透露,以小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河南天冠實際產能目前僅在40萬噸左右,距離上報國家的50萬噸產能仍有10萬噸的差額。這一差額,是由來自河南焦作的一家民營乙醇生產企業填補的。
面對高企的原料價格,乙醇企業如果公然減產,來自國家的補貼自然就享受不到。河南天冠此舉在保證國家“補貼進賬”的同時,也至少維持了企業的微利運營。
補或不補
產能面臨萎縮的乙醇企業,正是依靠著國家對于燃料乙醇的補貼政策,才得以維持微利運營。
早在2004年,發改委等部門就推出車用乙醇的實施細則。按照細則規定,黑龍江華潤酒精(現為“中糧肇東”)、吉林燃料乙醇、河南天冠、安徽豐原等四家企業被賦予生產車用乙醇的權利,同時配套系列財稅政策,每生產一噸車用乙醇補貼1880元,消費稅減免,增值稅返還。
這四家企業的初建年產能當年為102萬噸。經過不斷改擴建,四家企業現在的燃料乙醇年產能為145萬噸,其中河南天冠50萬噸,吉林燃料、豐原生化各40萬噸,中糧肇東15萬噸。另外,剛剛投產的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還有20萬噸的非糧燃料乙醇年產能。因此,全國由國家發改委核準的燃料乙醇產能約為165萬噸。
由此計算,每年乙醇企業從國家處獲得的補貼約為30億元,“這幾乎與國家每年撥發的‘中央特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款’相當。”湖北計量測試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于明這樣計算。
正是大規模的補貼一手推動了燃料乙醇產業的發展。
巧合的是,四年前因“與民爭糧”國家叫停玉米乙醇新項目之時,中糧卻高調進入燃料乙醇產業。2006年開始,中糧先后將4家燃料乙醇定點企業中的3家收歸囊中。“中糧的野心很大,希望依靠燃料乙醇能夠成為與中石油、中石化平分秋色的能源巨頭。”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本該在近兩年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燃料乙醇補貼,也因為中糧這樣大國企的介入而變得微妙起來。自2006年至今,中糧已累計投入逾百億元資金。2009年,中糧乙醇產量達84.6萬噸,幾乎占全國產量的一半。按中糧集團的規劃,2020年纖維素乙醇的產量將達到百萬噸級。
“已經上了賊船,無論從利益還是立場來考慮,中糧肯定會不遺余力地推動燃料乙醇的發展。”肖明松指出。這當然也包括補貼政策的延續。此外,熱衷乙醇產業,希望補貼政策延續的還包括河南、安徽這些曾被國家發改委批準過利用玉米和小麥生產乙醇汽油的產糧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