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重化工時代 科學規劃布局應先行
2010-9-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化工新材料 樹脂基玻纖復合材料
2009年,中國化工新材料國內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國內化工新材料整體市場自給率約為40%。現階段,國內中低檔產品基本實現國產化,但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偉才表示,在國家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時刻,抓住機會適時大力發展有機硅、樹脂基玻纖復合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占領產業制高點具有戰略意義。加快提高化工新材料在石油和化工行業中的比重,是調整石油和化工行業結構的必要手段,也是發展高端化學品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地方產業升級使國際重化工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浪潮進一步提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天津等地,不是紛紛引進大型重化工項目,就是出臺規劃,試圖在當地建設重化工產業基地。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是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必然結果。
中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重化工產業的升級,無疑是在重復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然而,重化工企業的污染問題和對公共安全的威脅,也隨之而來。重化工行業一旦發生事故,輕則對人員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損害,重則帶來重大的生態災難。也正因此,化工行業的安全網必須強大,必須超越一般行業的安全網才行。
不可否認,中國的化工產業存在著嚴重的布局性風險,已經出現了重化工產業轉移與安全防范機制脫節的現象。這種布局的不合理有一定的歷史因素,而對于化工“圍城”的解決路徑,專業人士認為,最根本的有兩點,一是加強環評力度,避免化工廠在人群聚居區和城市水資源供給的要害地區,從物理距離上控制,二是促使化工企業的“抓大放小”,產業集聚。
此外,在科學安全環保的規劃布局之外,唯有構筑化工安全監管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化工安全之憂。而公眾所期待的,不是停留于個案的懲處,而是從全局和未來著眼,健全完善化工安全監管機制,破解重化工時代公眾的安全憂慮。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