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機械協會副秘書長李堅在先進制造技術論壇上發言
2010年中國聚合物先進制造技術論壇日前在上海召開。此次技術論壇爲期三天,吸引了國內塑機行業知名企業代表和各大院校的聚合物制造專家參與。在本次論壇上,中國塑料機械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方向成爲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之一。
中國塑機國際競爭力依然不足
中國輕工機械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堅說:“中國塑料機械產量以臺數計連續數年位居世界第一,年均占世界總臺數的一半以上。中國已成爲當之無愧的塑機大國,但絕非塑機強國。”在談及中國塑機的世界地位時,李堅指出,過去十年中,中國塑料機械行業最高年份銷售額爲280億元人民幣,年均不到世界的14%,在出口市場上只占6%。國內市場份額的50%以上被進口設備占領。
對比2001-2009塑機進出口價格指數不難看出:進口設備價格一路攀升,去年進口的平均價格達到16.06萬美元,而出口設備價格卻一直處於低位,去年平均價格僅爲2.44萬美元,進出口價差還在擴大。“這充分暴露出中國出口塑機主要服務於中低端市場且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李堅表示。
除產品附加值低外,國產塑機與世界水平的差距還表現在:設備效率低、制品精度低、單位能耗高、測量和控制技術落後以及設備壽命短。這些問題極大削弱了中國塑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改變發展理念關注用戶行業需求
“十二五”前期的調研課題也對困擾塑料機械工業發展大而不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調研發現,塑機工業至今尚未擺脫以模仿爲主的發展模式,企業大多采取“引進”、“消化”、“吸收”的消極模式,在創新上,特別是根據前方用戶的需求爲其提供全套工業解決方案的能力很薄弱。許多與會企業代表也認同這一看法。
李堅認爲:“中國塑機行業爲幾乎所有工業領域提供裝備,這些行業對塑料機械都有不同程度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但這些行業大都對塑料機械了解不多。什麼樣的需求,尤其是潛在的需求可以用塑料機械提供解決方案,這些行業并不清楚。”因此,改變塑料機械開發理念就成了塑機業沖破數十年來低位模仿瓶頸而設法使產業提高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這方面,國外企業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也說明了今後發展的趨勢。例如,巴頓菲爾與辛辛那提合并後,內部機構設置爲:建筑(型材)、基礎設施(管材)和包裝三個事業部。這些部門對應的都是前方應用領域,而不是就機器形式而分類。
中國是塑料機械的全球第一大市場,許多國外企業已經開始在中國辦廠進行本地化生產。塑機企業轉變發展模式已近迫在眉睫,否則企業不僅會失去海外高端市場,國內市場份額也會受到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