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支撐未來
除了這個結構框架外,作為進一步細化,楊世濱還提出了行業的總體目標。無論是框架還是目標,其靈魂都是“科技”與“品牌”。
目標中的第一條就是“纖維加工總量不低于全行業的1/3”。熟悉行業的人不難看出這個目標的保守性,因為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它就已成為現實。“十一五”期間,針織品纖維耗用量合計1200萬噸,而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纖維加工量共3700萬噸,儼然逼近1/3。不過按照楊世濱一貫的思路及行業倡導的方向,單純的量的擴張并不是“十二五”所期望的,但未來5年針織行業在全行業中所占的比例繼續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這個思維延伸下來,就是對附加值的期望。“針織服裝(以金額來計)在服裝中所占比例達60%以上”,這是楊世濱提出的第二個總體目標。結合“十一五”行業所交的答卷,這個目標也比較務實!笆晃濉逼陂g,針織服裝占服裝的比重達55%,無論從產量還是從出口金額來看,5年間,針織服裝都呈跳躍式發展。2005年占比51%,2006年52%,2007年53%,2008年55%,2009年57%,2010年58%,這是針織產量留下的印跡。而出口金額方面,針織的進步也讓梭織望塵莫及:2005年45%,2006年50%,2007年躍升至56%,2008年有所回落為53%,2009年繼續回落至52%,2010恢復增長至54%。當下與“十二五”目標的小小差距,對于快速前進的針織行業來說不難跨越。
“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平均達2%;勞動生產率翻一番,從之前的30萬元/人·年提高到60萬元/人·年!背蹩粗,這是一個較大的飛躍。但聯系到針織行業人均勞動生產率2005年僅為16.96萬元/人,2010年8月就提升到了31.63萬元/人,按照這個增長率來考量“十二五”的目標,可以發現楊世濱提出這個目標是有底氣的。此外,科技貢獻率在行業的“十一五”期間成就非常突出。據楊世濱介紹,“十一五”以來,行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每年增加1000余件。與2005年相比較,2008年全行業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94%;2009年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更是翻了一番?蒲型度胝间N售收入比例達2%,在一些先進型企業中,或許已不難找到案例,但難就難在“平均達2%”。
除了以上這些,關于“十二五”我們還有哪些期待?在楊世濱的字典里還有“市場”、“品牌”、“人才”,“十二五”目標中,他將這些語匯進行了量化:“培育立體市場網絡及百家知名品牌企業”、“科技人才比例翻一番”!笆晃濉逼陂g,品牌的魅力開始顯現,約占全行業企業總數8%的4000戶企業創造了全行業1/3的利潤總額,利潤率超過15%;占行業總數1/3的骨干型企業創造了行業99%的利潤(2009年甚至超過99%),其他2/3的企業在行業利潤中所占比例僅為1%。即便不為“追名”,單為“逐利”,想必“十二五”爭創品牌的熱度也會提升。
未來要面對那些課題
展望“十二五”,甚至未來10年,有兩個關鍵詞不能不提:國內市場及結構調整。
中國GDP的一路超越,一次又一次震驚世界,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誰都無法忽視。因此,我們的耳畔現在總是充斥著這樣的聲音:“丟掉了中國市場,等于丟掉了整個世界!币舱驗槿绱耍袠I專家們在看到未來中國市場的機遇的同時,也預見到未來這個市場競爭的酷烈。楊世濱說:“中國內需市場將是未來10年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蓖瑫r,他又追述:“中國內需市場也將是全球商家爭奪的市場!痹谶@場爭奪戰中,中國針織企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或許已成為一些企業家們思考的問題。
結構調整在“十一五”期間就是一個主旋律了,如果說這個時期還只是行業或政府的一個倡導的話,那么到“十二五”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對于所有的企業來說都是無法回避的了。楊世濱列出了一些宏觀因素:“世界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期,預示著出口導向必須轉向內需擴大;剩余勞動力不再充裕,意味著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續競爭優勢;人口紅利趨于消失,意味著投資驅動經濟增長能力減弱;節能減排成為世界性趨勢,意味著資源消耗性經濟難以維持!痹谶@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由此可見,結構調整不得不為。結構調整將成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基調!
除了這兩個關鍵詞,在2010年11月召開的針織協會第五屆理事會上,楊世濱還號召業界關注未來的4個趨勢:“包容性增長”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市場營銷網絡化、行業發展時尚化。后3個趨勢不難理解,唯獨“包容性增長”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據他解釋,所謂的“包容性增長”,其核心是“公平與合理”,即共享公平的發展機會與機遇,共享合理的發展成果。簡單說來,就是人人都能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參與發展,發展的成果大家共享。在楊世濱看來,目前紡織行業從業人員達2200萬人,涉農人口超過1個億。大力發展紡織行業,從國家層面來講,就是包容性增長的具體體現!暗趨^域間、區域內、行業內、企業內實現包容性增長,仍是我們長期需要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