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覬覦中國煉油“蛋糕”卻遭油源卡脖
2011-1-1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殼牌 中石化 中石油
殼牌公司最近很“糾結”,先是對中海油規劃中的煉油項目表現出了強烈入股興趣,后又決定在2012年關閉漢堡煉油廠的燃料加工設施。而這種針對不同市場采取靈活進退戰略的舉動,卻遭遇了油源瓶頸。
殼牌是在中國涉及經營面最廣的外資油企,其在國內的業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天然氣開發、潤滑油生產和成品油銷售。其中,公司的潤滑油業務和加油站業務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目前已建成珠海、天津和浙江三個生產基地,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產能的計劃。而與煉油業務一樣,公司的加油站業務在全球范圍處于收縮的情況,在中國卻仍然是保持上升的態勢。
據了解,此前殼牌與中國企業不乏較為密切的合作。例如其曾與中石化合作經營加油站,與中石油合作收購澳大利亞煤層氣開發公司以及同中海油合作成立石化公司,但參與煉油業務尚屬首次。
而可與此相對照的是,殼牌前不久剛剛以6300萬美元的價格向斯里蘭卡政府出售了其在該國的液化石油氣(LPG)銷售業務,這是殼牌收縮下游業務戰略的一部分。2010和2011年殼牌計劃出售價值70億美元至80億美元的資產,多數待售的資產將是煉油和油品銷售業務。其對中國市場的青睞由此可見。
然而,殼牌謀求進入中國煉油市場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油源問題一直令其撓頭。
據行業人士透露,由于殼牌潤滑油生產以及成品油業務一半以上的原材料需要通過進口,并且殼牌十分看重中國市場,還有在國內擴大產業規模的計劃,未來原材料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在接受采訪時就指出,目前殼牌中國面臨的問題不是原材料短缺,而是在國內獲取原材料的能力有限。
任浩寧指出,殼牌作為全球第二大煉油廠商,從全球范圍來看,當然不缺乏原材料供應,并且去年殼牌還有將其全球煉油產能和加油站縮減的計劃。
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目前殼牌中國正在大力擴張國內市場,如果其原材料大部分都通過進口的話無疑會增加成本,從而降低其在國內的競爭力。
更令殼牌窘迫的是,盡管殼牌與國內石油巨頭都開展過一系列合作,但是事實上殼牌沒有參與到國內任何一家石油企業的煉油產業之中去,在內地也從沒有自己的煉油產能。
而中石油、中石化都有自己的潤滑油業務和成品油業務,包括中海油也在積極進入成品油銷售環節,從這個方面來說,他們與殼牌在國內市場上成為了一種直接的競爭關系。而國內目前有70%以上的煉油產能是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上,在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前提下,殼牌的原材料需求難以從上述兩家企業身上得到滿足。
因此,當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初,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巨頭可以“笑臉相迎”,而在涉及煉油這樣的核心業務后,則可能成了“冷眼相向”。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