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10年,化工行業的平均薪酬漲幅超過絕大多數其他行業。但即便如此,除了一些知名的外資化工企業和中石油、中石化等國企外,大部分的中小化工企業難覓良才,而不少具有化工專業背景的人才也急于跳出行業,另覓高就。
知名企業熱度不減
從2003年開始,世界化工領域的外資巨頭就開始瞄準中國化工市場。英國石油、巴斯夫、拜耳同時將其全球經營戰略重點移師至中國,殼牌、埃克森美孚等打入西氣東輸項目,新加坡佳通入主銀川橡膠,中石化與埃克森美孚打造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塵埃落定,浙江傳化轉手日本花王……經過幾年的沉淀,外資已經全面滲透中國化工行業,而隨著行業中知名外資企業的日漸增多,求職者更是瞄準目標,求職方向更為集中在名企上。
由于畢業時恰逢金融危機,孫梅并沒有等到自己心儀的企業發布合適的職位,于是畢業于化學專業的她只能選擇去某家事業單位,做著收入穩定的文員工作。前幾個月,孫梅在招聘網站上看到了法國某家知名化工企業的招聘公告,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遞出了自己的簡歷。“雖然我應聘的職位在收入水平上,可能不一定比現在的工作高出多少,但是這份工作和這家公司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收到對方的面試邀請后,她跳槽的信心更足了。盡管最后沒能順利被對方錄取,孫梅仍然決定要在今年想辦法重新回到化工行業中發展,而她的目標無一例外都是行業中的名企。
高校化學專業副教授林先生透露,他目前帶教的幾個研究生職業目標大多都是知名化工企業,但反觀每年這些名企的招聘名額就那么幾個,尚不能滿足應屆生的求職需要,再加上社會上具有相關工作經驗和專業背景的跳槽者眾多,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名企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進去的。”林教授認為,“千軍萬馬爭搶獨木橋”多少反映出行業人才職業規劃的盲目性,而據他本人的觀察和經驗來看,化工行業中的不少中小企業也給專業人才提供了不小的發展空間。
中小企業全線缺人
與知名企業求職者絡繹不絕相比,化工行業內的中小企業正面臨“用工荒”。化工業包括有機、無機、橡塑樹脂、烯烴芳烴、農藥化肥、煤化工、石油、涂料等不同類型行業,從研發工程師、化學分析與檢測等研發類職位,一直到銷售代表、銷售工程師等銷售類人才,已經全線告急。雖然在2010年,行業的平均薪酬有了不小的增長,但仍然難以覓得合適的人才。
某國有涂料企業的招聘負責人陳先生表示,從2010年初開始,公司就一直在發布招聘信息,想要招募一批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銷售代表,可是到現在招聘額度連一半都還沒有用完。“我們提出的薪酬水平在行業中非常具有競爭力,所以應聘的人數總量還算達到預期。只是應聘的人才質量不是特別理想,有銷售經驗的大多數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背景,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又沒有適合做銷售代表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陳先生透露,現在公司正在想方設法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因此在建立銷售渠道過程中,需要一批高素質銷售代表的努力,但目前人才市場上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優秀人才都沖著名企去了,我們公司對他們沒有什么吸引力,但其實論薪酬和發展空間,中小企業也并不差。”對此,他深表無奈。
如今正在求職中的孫梅的觀點或許代表了一部分求職者的心聲。在她看來,名企或多或少都有著“世界500強”、“最受尊敬企業”等光環,只要有一線希望,自己就會奮力爭取,如果不成功大不了依然在行業外就職。“不管怎么說,化工行業始終要接觸到一些化學物質,對個人健康不是特別有益處。”她認為,如果沒有那些世界頂尖企業的誘惑,自己從主觀上來說并不太愿意涉足這個行業。
化工人才供給不足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目前化工行業的人才流動較為明顯,每年都有不少從業者出于各方面的考慮而跳槽到其他行業,而有些跳槽者甚至帶著企業的核心研究成果和技術一走了之,這都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也日益引發了企業對員工“忠誠度”的重視。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化工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年度稅前現金總收入可達4至5.6萬元;在中層管理人員中,銷售經理薪酬最高,年度稅前現金總收入在11至27萬元之間,而其補貼、浮動薪酬和福利都明顯高于其他部門,年度基本現金收入只占總收入的50%;生產經理的年度稅前現金總收入能夠達到10 至19萬元;而公司戰略決策層的年度稅前現金總收入約為部門經理的1.5倍,是普通員工平均收入的5到7倍。從這些數據來看,化工行業的整體薪酬普遍較高,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目前,滬上才市中符合有機化學工程師、化工物流、項目管理等職位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寥寥無幾,很多職位只能虛位以待,再加上行業人才的擇業觀影響,化工人才的供給就更為不足。
業內專家建議,相關人才在擇業時不妨放寬思路,再進行求職目標的設定。“其實,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國家對化工新能源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開展的科研項目也越來越多,所以化工行業人才的發展空間在未來幾年只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