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標準化工作任重道遠 長效機制急需建立
2011-1-2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節能減排
1月18日,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節能中心、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中國節能協會等11家機構聯合發起的中國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聯盟正式啟動。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趙鵬高副司長在啟動儀式上發言時指出,我國節能減排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目前還不能適應節能減排的現狀,現有的200多項技術標準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節能減排工作的需要。
長久以來,我國在節能減排標準化方面存在著工作措施缺乏長效機制,領先性節能減排標準和節能減排量評估標準缺失;節能減排檢測評價方法不統一;標準推廣應用滯后;有關部分標準與當前節能減排工作不協調等現象,從而無法應對發達國家擬確立的“碳關稅”制度和我國“十二五”節能減排的工作要求。
尤其是當前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組織已開始在我國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和標準,并初具市場規模,對我國節能減排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趙鵬高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面臨的壓力十分巨大,要緩解這種壓力,就需要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個標準來支撐。但是目前節能減排的標準非常欠缺,各項能耗標準和技術標準都不完備,而這些都是考核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指標。
相關研究表明,現在我國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工作相對分散,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間相互不統一,有關節能減排的檢測評價方法不統一,認證有效性亟待提高,部分標準與當前節能減排工作不協調;同時社會尚缺乏統一有效的合作參與機制與服務體系。可以說,標準化工作中的種種滯后現象都在拖節能減排工作的“后腿”。
雖然制定一個統一的節能減排標準框架“迫在眉睫”,但是,制定統一的國家標準仍是一個周期很長的工程,過程也較為復雜。
據悉,我國“十一五”期間已實施了22項高耗能產品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涉及火力發電、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和石油化工5大行業。這些標準都是強制性的,標準分別規定了單位產品的能耗限定值、新建準入值和能耗先進值。
“僅僅由于22項標準實施而被淘汰的高耗能企業或生產線,當年就節約了兩億噸標準煤。”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陳海紅解釋道,能耗限定值和新建準入值是強制性的,能耗限定值是按照淘汰20%~30%的落后產能設定的。
現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組織制定的多項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和清潔生產國家標準也正在加緊制定。在我國諸多方面的節能減排國家標準中,能耗限額、取水定額和清潔生產都屬于國際首創,而且取得顯著成效。
趙鵬高副司長指出,5年前的節能工作跟現在的工作要求已經不一樣,現在節能減排沒有強制性標準是行不通的。節能減排標準化工作方面要符合《“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根據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的部署,真正把節能減排的標準體系建立完善起來。但同時要避免標準打架的情況發生,做到國家有國家的標準,行業有行業的標準,企業有企業的標準,這樣標準才能順利實施。
“十二五”規劃綱要最大的亮點就是要進行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首先體現在節能減排的碳交易上,如果沒有技術標準就無法碳交易。趙鵬高對聯盟未來的工作提出希望時也強調,他希望聯盟能發揮其權威性作用,為節能減排標準化工作服務,尤其在節能減排碳排放交易方面,要早謀劃,早研究,早制定標準。
最后趙鵬高表示,制定一個標準需要很長的時間,實施起來也有難度。如果制定的節能減排標準太高,企業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也會導致標準無法實施。每一個標準制定出來之后都應該馬上發揮作用。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