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年過半百,苗曉光的思路敏捷并不亞于年輕人。他在講述過程中不斷像變戲法兒似地拿出各種各樣的寶貝。這些寶貝包括牛奶絲、羊絨、石蠟以及他們研究成果的制成品——牛奶蛋白調溫纖維和羊絨混紡制作而成的毛衫。
1月1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2010年紡織工業有6個項目獲得國家獎勵。其中,2個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4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由天津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蓮羊絨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張興祥、唐國翌、田素峰、苗曉光、王學晨、石海峰完成的“耐高溫相變材料微膠囊、高儲熱量儲熱調溫纖維及其制備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苗曉光在“耐高溫相變材料微膠囊、高儲熱量儲熱調溫纖維及其制備技術”項目研發中主要的貢獻是蛋白質調溫纖維及其制備技術的研發。
這種纖維織物可以吸收、儲存、重新分配和放出熱量,在環境溫度低時,自動調高衣服內溫度,在環境溫度高時,自動調低衣服內溫度,使衣服內溫度處于較舒適的范圍。
機緣 讓羊絨產品具有調溫功能
“羊絨、羊毛遇水會發熱,這是常識。但是這種吸濕放熱是一次性的,不能反復進行。所以羊絨、羊毛都有很好的保溫功能,但是沒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苗曉光說。
此時,國外調溫材料發展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Outlast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研究項目所開發的專利技術,是美國太空總署為登月計劃而研發的,目的是為宇航員制作登月服裝,包括手套、襪子、內衣等,后來他們成立了Gateway研究開發公司專門從事調溫纖維的開發研究,注冊商標為outlast,將調溫纖維用于生產普通服裝,在美國及歐洲市場上銷售。Outlast空調纖維是一種新型智能纖維,于1988年開發成功,1994年首次用于商業用途,1997年在戶外服裝中使用,現在已廣泛用于時裝和床上用品。當產品用到這項技術的時候,都要放一個Outlast的標簽。這個標簽上標注了運用這項技術可以達到的效果:“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
Comfortemp材料是美國北卡羅來州的Frisby公司利用一種相變物質(PCM,Phase Change Material)開發出來的可調節溫度的高科技材料,原來是美國航天局(NASA)用來在航天事業當中保護宇航員和宇航設備的溫度而運用的一種保溫材料。這種產品的主要用途是作為一種服裝材料添加劑,可以制作出恒溫面料,能夠使服裝制品在適當的溫度范圍內,自動調節人體環境溫度,達到抵抗“酷暑高溫”和“嚴寒之冷”的雙重功效,并同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
瑞士schoeller公司日前推出可彈性調整溫度的創新智能型面料。其創新的關鍵是具有“形態記憶功能”的c-change仿生學溫度薄膜。它可彈性調節水氣滲透力,能根據天氣變化微調穿衣的溫度,迅速排出濕氣,并且高度防水及防風。
日本大和化學工業向紡織助劑市場推出了新開發的微膠囊調溫劑系列產品Prethermo C-25和Prethermo C-31(簡稱Prethermo C系列)。Prethermo C系列可用于絲綢之外的紡織面料的整理,特別適合內衣、床上用品和工作服的加工使用。一般在后整理過程中采用浸軋法處理。
在毛紡行業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苗曉光曾經設想過讓羊絨纖維具有調節溫度的功能。有意思的是,在1998年的桑麻獎頒獎會上,苗曉光看到了實現這種設想的希望。
當年,來自天津大學的張興祥攜“調溫膠囊”亮相桑麻獎并且獲獎。當時的“調溫膠囊”主要用來制作絮片填充物,這種填充物可以用來生產高檔戶外用品。在苗曉光看來,既然這種調溫膠囊能夠生產絮片填充物,那么進一步的研究能否讓它具有可紡性與穿著舒適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