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定型機廢氣余熱回收裝置,簡單地說,就是將定型機所排出的高溫廢氣,回收處理后形成熱風,再用到烘干等生產環節上。”富潤控股集團總經理助理介紹說,“還有這個淡堿回收裝置,每月可回收250克/升的濃堿600噸左右。”“這是最新的低浴比溢流染色機,替代的是原來的高溫染色機,用水量大幅下降。這個系統性技改項目的最終目標,就是把可以利用的全部利用起來,把能省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節省下來。”
富潤集團算過一筆賬:按照當時電0.78元/千瓦時、蒸汽170元/噸、濃堿630元/噸、煤炭803元/噸、水3.45元/噸的價格計算,這項系統性節能減排項目完成后,一年節約的資源折合人民幣將達1875.1萬元,超過了該項目1808萬元的總投資,相當于為企業多賺了一年的利潤。
近10年來,紡織行業日益感受到發展高新技術纖維和生物質工程材料的緊迫性。“十一五”期間行業提出,要結合市場需求,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特別是要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技術纖維材料作為規劃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高新、原創技術和生物質工程新材料的研發,采取多種方式推進技術發展。“十一五”期間,力爭在高性能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技術纖維品種上實現產業化生產的技術突破。
同時,為了替代日趨緊缺的石油、煤、天然氣等資源,實現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行業還積極推進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資源和生物化工新材料的發展。
有效提高碳效率
有關專家指出,低碳決不是單純地減少碳排放,而是要通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碳效率。目前,發達國家的紡織產業主要以研發、零售、設計、品牌營銷為主,其單位產值碳排放相對較少。而中國紡織產業則不同,既要承擔節能減排的責任,又要爭取發展權、生存權和碳排放權。
總結近10年中國紡織工業的低碳發展之路不難看出,紡織行業不僅碳排放總量大,而且碳效率很低。解決碳效率,即實現單位碳排放的高產出、高附加值、高生產率,不能僅靠削減產量。實現低碳紡織需要創新思路。
對此,搞了多年低碳研究的顧慶良教授認為:首先要認識到,低碳既是成本也是收益,既是投入也有產出,既是產業挑戰也是市場機會。低碳紡織將創造新產品、新產業領域和新市場,將塑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其次,需要重新審視甚至顛覆紡織傳統思維。為什么一定要深加工,淺加工是否可以實現高附加值并且做到精良品質?為什么一定要長流程,短流程是否可以替代,甚至達到更好的效率與效果?為什么一定要高指標?染色的不一致性,反機械的不可復制性常被作為獨特的表現方法。為什么一定要同質批量化?彩棉和天然礦植物染料色譜少、差異大恰恰是作為高品質和純天然的標志。如天然染料的顏色不均勻或褪色通常被認為有質量問題,然而卻被一些時尚名牌用以彰顯其內涵與獨特品位。
中國紡織具有許多競爭優勢,應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他國優勢,這樣才能充分體現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減少資源消耗,減少生產與物流配送中的浪費,提升碳效率。
低碳發展是傳統紡織工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課題,是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轉變,因此需要構建全新的低碳體系。全球各國間和國家內的社會經濟關系,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的產業關系,從自然到生產生活的碳循環體系。低碳經濟還需要低碳機制,包括碳匯與碳補償、碳交易、碳標識、碳成本的內部化,碳消耗、碳消費的市場化等減排激勵約束。顧慶良告訴記者,低碳紡織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