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漆藝方面造詣深厚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益坤被文化部授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益坤不僅繼承、發揚了前輩們制作脫胎漆器的技藝,并且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傳給了他的孩子和學生。
為求學,放棄穩定收入
1936年,鄭益坤出生于福州郊區的一個普通農家。因為生計,讀小學時,他就開始跟木工師傅學習簡單的手藝。家里母親的一件嫁妝——精美的“沈紹安正記”漆鏡盒,讓鄭益坤從小就知道了沈紹安家族和福州脫胎漆器的美。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開始扶持脫胎漆器制作業。在李芝卿大師的倡議下,福州工藝美術學校于1956年成立,向社會招收50名學生學習漆器專業。當時,已畢業分配到福州郊區辦事處水利科工作的鄭益坤,得知后迫不及待地要報名,但單位領導告訴他,如果去上學,工資將要停發。出于對脫胎漆器藝術的熱愛,鄭益坤還是毅然決定去報名。
幾經周折,鄭益坤終于爭取到報名機會,可學校的招生工作已結束并上完了兩周的課程。學校負責人看著眼前這位抱著一大摞作品,風塵仆仆趕來的農村孩子,勉強同意破格為他加試一場。鄭益坤展現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他被錄取了。
為發展,不斷探索創新
相較于其他僅在某專項漆工藝技術方面能力出色的工藝大師,或單純進行藝術創作的漆畫家,鄭益坤在漆藝上的探索是多元的:不僅涉及漆畫創作,還大量從事漆藝的設計與研究,甚至還倡導、組織、參與了與漆藝相關的科研開發。
1960年,鄭益坤以優異成績從福州工藝美校畢業,辭去原來的工作到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漆藝創新設計。他一方面虛心向研究所的漆藝專家學習,另一方面虛心地向漆器廠的工人師傅們請教,較為系統地掌握了漆工藝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就取得多項成果。
鄭益坤重新恢復傳統漆沙硯工藝,研制出標準的漆沙硯制品,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優秀創作設計獎;創作的“萬象更新”脫胎盒,被原福建省二輕廳授予創新設計和制作工藝獎;組織研制開發的漆器移飾新工藝,被原國家輕工部授予科學進步三等獎;倡導和參與開發的漆器閃光裝飾漆膜,被原輕工部授予全國輕工業科技金龍騰飛獎。他還將裝飾漆膜的成果直接運用到漆畫創作中,開啟了漆畫創作中使用漆膜鑲嵌的先河,拓展了漆畫表現的空間。同時,鄭益坤創造出一種新的漂漆浸漬漆藝技法。在自己最擅長的創作題材——金魚上,鄭益坤也在不斷探索。他的金魚漆盤作品,被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內,著名的美學評論家王朝聞先生看后風趣地贊道:“氣死貓”。從此,鄭益坤“金魚坤”的雅號在福州漆畫界不脛而走。
“我這輩子,雖不敢斷言已熟諳漆性,但聞慣了漆味,只覺得是種香氣。”鄭益坤如此表述對這一事業的熱愛。
為傳承,賣畫貼錢招徒
對于脫胎漆器工藝的日漸式微,鄭益坤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和責任感。他認為,自己是福州脫胎漆器技藝承前啟后的一分子,要把前輩教給他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人。
近水樓臺先得月。鄭益坤的兒子鄭鑫具有藝術天賦又肯學,自然從父親那里學到了諸多福州脫胎漆器技藝的真諦。從1959年到1995年,鄭益坤幾度參與人民大會堂萬人宴會廳、臺灣廳和福建廳等的室內裝修設計。1995年,鄭益坤最后一次參加人民大會堂的裝修,這一次,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鄭鑫,以最年輕作者的身份與父親攜手獻藝。
除了兒子之外,鄭益坤希望能夠再找到其他可以傳承衣缽的徒弟,但曾有不少學生因為經濟方面的現實壓力紛紛改行。為了留住學生,鄭益坤不惜賣了自己的畫作,給仍處于學徒階段的學生發補貼。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漆畫、愛漆畫,鄭益坤把創作之外的時間都放在到各個藝術院校給學生講課上,對有志于漆藝創作的年輕學子總是傾囊相授。 2007年的一天,鄭益坤突患中風,醫生叮囑他再不能過度勞累,老人就把漆畫教室設在了自己家里,歡迎愛好漆畫的年輕人隨時登門討教。就在這一年,鄭益坤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將為祖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殫精竭慮、不遺余力。”直到今日,這位75歲的老人依然這么說、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