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國科技館“科學講壇”第六十七講特邀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學科帶頭人廖青教授作了題為《衣中的化學——服裝安全性問題》的報告,這也是“國際化學年”系列講座的第九場報告,本場報告由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朱雪芬主持,百余名聽眾聆聽了報告。
廖青教授畢業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紡織技術系紡織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標準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質量監控與管理、羊毛染色加工過程中的羊毛損傷與品質保護、紡化助劑合成與應用。
報告共分為三個部分:化學對服裝的貢獻、目前人們認識到的與化學相關的服裝安全問題、日常生活中怎樣盡量減少服裝使用過程中的不安全性。系統地介紹了有關服裝材料、合成染料等各方面的知識,讓聽眾對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的衣服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講座中,廖教授向聽眾介紹了纖維的分類及其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生產情況,并詳細地分析了滌綸、尼龍、腈綸等常見纖維的化學組成、優缺點以及應用,內容豐富有趣、貼近生活。除此之外,廖教授還介紹了防彈衣、盔甲、航天服、防水服、速干衣等特殊功能性服裝的發展史、微觀結構以及優缺點,聽眾們對此非常感興趣。除了衣服本身的材質外,廖教授還向聽眾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合成染料。她告訴聽眾合成染料與天然染料相比具有色澤鮮艷、耐洗、耐曬、能大量生產等優點,大體分為直接染料、還原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硫化染料和陽離子染料等幾種形式,每種染料都有其獨特的優缺點,聽眾們通過廖教授的介紹,了解到不同的染料都應用在何種衣服材質上,哪種染料容易掉色,如何更好地避免掉色等問題。廖青教授還對大家生活中常用的抗菌劑、抗靜電劑等功能整理劑做出了詳細的分析。相比起服裝和染料本身,聽眾們更關注服裝的安全性,對此,廖院士也做出了詳盡的解答,使聽眾們了解到國內生態紡織品檢測標準、分類以及技術要求,聽眾們均表示聽完之后對服裝的購買、鑒別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受益匪淺。
本場講座內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貼近生活、豐富且生動,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有的聽眾甚至建議廖教授將服裝方面的知識撰寫成科普圖書,以便更多的人能了解到服裝的基本知識,更安全地挑選服裝。報告結束后,部分聽眾仍久久不愿離開,和廖青教授就衣物的清洗與保存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有聽眾表示,前段時間通過食品安全的講座受益匪淺,今天又了解到服裝安全的有關知識,希望科技館能多舉辦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相關的講座,使公眾既了解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又能掌握科學的生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