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染缸革命”到“煙囪革命”,從“壯士斷腕”到“集聚發展”,印染業轉型升級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神奇力量
“紹興三大缸,酒缸醬缸和染缸”。作為起家產業,紹興縣印染業正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
戴著阿瑪尼眼鏡的陳宇鳴,看上去就是一位潮人。他執掌的“紅綠藍紡織印染”,正在引領一場“染缸革命”。
最潮的是公司正在調試的一臺花了680萬元引進的數碼印花機。這臺印花機不用傳統的染料,而用由電腦自動配色的8色墨水。白坯布從機器里緩緩吐出,上面就印上了由設計師從電腦上直接輸入的花色圖案,如同辦公室使用的彩色打印機,無非把布換成了紙。這樣的數碼印花,沒有污水,沒有噪音,一小時起碼可以印200米布。
陳宇鳴是國內成功實現數碼網格化印花產業化的第一人。傳統的印染模式是“來什么、印什么”,客戶拿來花樣,印染企業按圖索驥,掙個加工費;而數碼網格技術的應用則是“有什么、印什么”,印染企業可以通過數碼設計事先準備上萬種花樣,讓客戶自由選擇,既掙加工費,又掙創意設計錢。如今,紅綠藍的印布利潤從每米一毛錢提高到了幾元錢,廢水排放量比傳統印染企業降低15%,成為紹興縣印染業“畝產量”數一數二的公司。
染缸的變化,還不僅于此。眼下,紹興縣有十分之一的印染企業把傳統染缸變成了“氣流缸”,即用高溫氣流給布“洗桑拿”,完成顏色印染,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傳統印染的廢水產出和能耗消費。
紹興縣現有印染企業203家。隨著資源、環境等剛性約束的日益增強,印染業節能減排壓力巨大。要么被淘汰,要么轉型升級,只能二選一。
重壓之下,紹興縣打出兩張牌:“壯士斷腕”5年內將全縣印染企業從200多家減少到100家左右;“集聚生產”把八成印染企業集聚到濱海工業區,打造“綠色印染”基地。
集聚不是簡單的搬遷。記者看到,政府對搬遷的印染企業設置了裝備、環保等準入門檻,什么樣的設備能搬來,得由國內權威專家組說了算,不是“壇壇缸缸都能拿來就用”。
集聚是為了更好地節能減排。在濱海工業區的不少印染企業,記者都看到了標有“東方能源”的字樣,這是一家專門提供余熱節能回收的公司。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徐忠良告訴記者:搬遷到這里的印染企業,今后將實現統一供熱,統一污水處理,“原先散落在各鄉各村的大小煙囪,這里都用不上了。”
目前,全縣已經有3批共96家印染企業簽約搬遷。其中4家企業已經開工,近20家企業進入前期準備,污水處理、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也同步推進。
紹興縣的目標是:等這些印染企業搬遷完畢,整個縣印染產業的用地減少三分之一,落后產能壓縮三分之一,減排污水三分之一,而印染每米布的附加值提高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