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一下,當地震或海嘯來臨,大部分管道都需要進行修復,我們將會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干凈的水源,沒有排水和天然氣供給。11月28日至29日在京召開的2011年(北京)國際塑料管道交流會上,美國塑料管道協會工程部總監喬治關于“管道在地震中的表現”的講述,受到了與會者的特別關注,不少代表認真做起了筆記。
“在美國,建筑和其他結構的標準都提出了抗震要求。不同于這些標準,管道標準沒有對地震地區管道的設計、細節和結構提出特殊要求。”喬治表示,實踐證明,在歷次地震或海嘯等自然災害中,如果管道系統表現良好,不僅有利于災后重建,也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塑料管道不僅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中影響人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極其廣泛。目前,市政及建筑給、排水管道和農用(飲用水、灌排)管道,是塑料管道的主要用途,污水處理、燃氣、供暖、城市非開挖施工、工業、通訊、電力、礦山等行業,塑料管道應用的比例也逐漸增加。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福建亞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力輝指出,作為塑料管道生產和應用大國,我國在塑料管道的產品創新、行業轉型、產業布局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產品質量方面,更是需要進一步提升。
質量參差不齊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材料為主的塑料管道加工產業。PVC、PE、PP通用塑料仍是最大的品種,2010年,PVC管道占總量的55%,目前仍是主導產品。另外,2010年我國塑料管道生產量達840.2萬噸,同比增長31.1%,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占杰說,個別企業的質量意識、誠信意識、品牌意識、服務意識不強,導致市場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行業內有的企業使用低檔加工設備、采用不合格原料及添加填充料等方式降低成本,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敗壞了行業的信譽。
業內人士很清楚,左右塑料管道產品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原材料。以地暖塑料管材PE-RT(耐熱聚乙烯)為例,由于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長時間運送供暖用熱水,因此用來加工PE-RT管的原材料必須是耐高溫的專用PE原料,而非普通的PE。但這種對原材料的特殊要求,卻在客觀上給投機鉆營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挖空心思在原材料上做手腳,使得這些PE-RT管從下線的那一刻起,便患上了先天性“疾病”。
王占杰認為,造成我國塑料管道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場不規范。由于相關部門對市場流通的產品質量監管力度有限,有的購買者并不是產品的最終使用者,流通領域市場上的塑料管道產品質量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價格相差也很大,甚至有質量好的競爭不過質量差的。一方面,很多塑料管道企業,特別是一些骨干大企業,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要求;另一方面,市場上、工地上充斥著一些質量低劣的產品。
據悉,目前國內年生產能力超過1萬噸以上的企業超過300家,有20家以上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已超過10萬噸。
同時,塑料管道行業的集中度也越來越高,行業前20位的企業銷售量已達到行業總量的40%。與會專家表示,近年來,隨著行業逐步關心塑料管道產品質量問題,行業骨干企業努力加強質量管理,帶動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盡管市場上還存在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但質量合格產品是市場的主流。
標準期待加速
2010年9月,當冷熱水用耐熱聚乙烯管道系統國家標準即將實施的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業內外廣泛關注,然而最終該國標并未能如期出臺。有意思的是,“冷熱水用耐熱聚乙烯管道系統國家標準難產”,卻成為“2010年中國地暖行業十大新聞事件的候選事件之一”。由此可見,塑料管道行業對標準規范的期盼。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預計,“十二五”期間,塑料管道生產量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0%左右,保守估計,到2015年,全國塑料管道生產量將接近1200萬噸,塑料管道在全國各類管道中市場占有率將超過60%。
“要加強行業標準制定工作,提升塑料管道質量。”一位與會代表大聲呼吁道。除了塑料管道的產品質量外,相應的工程質量標準同樣十分重要。據悉,由于國內比較注重對塑料管道的生產投入,而對應用技術研究投入較少,造成了工程技術標準、施工技術不配套。有的用戶、設計、施工、監理等部門對塑料管道產品的性能、特點、設計、安裝等技術了解不夠,影響了塑料管道設計、使用和應用領域的進一步擴大。
王占杰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根據行業發展情況,有計劃地制定和修訂塑料管道產品標準和工程規范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和促進新產品的發展。同時合理提高相關標準水平和加大標準執行力度,以鼓勵使用品質較好的產品,保證產品質量水平、施工安裝水平和管道系統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