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周年之際,12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我國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對外貿易活力進一步增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時指出,隨著進出口持續增長,中國與貿易伙伴的爭端和摩擦有所增多,鞋類、輪胎、化工產品等領域成為多發區。
白皮書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截至2010年,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與此同時,貨物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白皮書列舉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幾大重點產品,其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1.2億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875.9億美元,增長逾77倍。
尤其是加入WTO10年來,我國經貿合作取得顯著進展。進口商品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9.8%,其中工業品平均稅率降至8.9%;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營造更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國積極主動參與并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2010年,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全面實施,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迅速增長。到2010年底,中國已經與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5個自由貿易安排或緊密經貿關系安排談判,簽訂和實施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5個。
白皮書同時指出,10年來,中國與貿易伙伴的爭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輪胎、汽車零部件、鋼鐵和化工產品,爭議問題主要涉及知識產權、貿易平衡、公平貿易、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對此,中國提出應當努力通過協商談判或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與貿易伙伴的貿易爭端,建設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
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目前中國出口產業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還比較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一些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為此,白皮書提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外貿易將努力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高轉變,從主要依賴低成本優勢向增強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中國將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延長加工貿易增值鏈,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據了解,2001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進出口總額為735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42%。今年前三季度,石化行業進出口總額已達到4500.09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6.8%。石油和化工對外貿易已成為推動我國躋身世界貿易大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