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國煉油行業面臨轉型升級新契機
2011-2-1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乙烯 煉油 丙烯 丁二烯
“十二五”期間,我國煉油行業面臨新的機遇。隨著國家實施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措施,我國經濟企穩向好,這為石油石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經濟環境和國內市場機會。此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成品油需求增速明顯加快,這也為煉油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煉油行業還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布局不協調,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未來,我國煉油行業將在結構調整、布局調整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實現轉型升級。
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我國煉油工業經過60年發展,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2010年我國煉油行業產值和產量持續增長,結構調整逐步推進,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10年,煉油行業實現產值24252億元,同比增長38%。
與此同時,我國煉油行業在產業結構方面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研究處副處長蔡恩明認為,除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業外,目前我國還存在較多的地方小煉油企業,規模偏小,部分企業裝置十分落后,油品質量、能耗、環保等達不到要求,資源綜合利用效果不佳。
為此,我國將以建設大型煉油生產基地為依托,實現煉油行業的結構調整。按照規劃,未來5年,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將建成3至4個2000萬噸/年煉油、200萬噸/年乙烯的大型煉化生產基地,煉油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到2015年,將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級的煉油生產基地,全國煉廠平均規模要超過600萬噸/年,乙醇裝置平均規模要達到60萬噸/年以上,全國石油和化工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要達到10個以上。
大型化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面,而煉化一體化同樣是石油石化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趨勢。中石化鎮海煉化總經理江正洪告訴記者,單純發展煉油或者單純發展化工,其效益都與發展煉化一體化不可比擬。
鎮海煉化在千萬噸煉油裝置基礎上配套百萬噸乙烯裝置,切實提高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江正洪用四個“優化”來概括鎮海煉化發展煉化一體化的感受。
首先,是裝置運行的優化。由于煉油和化工裝置的統籌安排和煉化兩階段的統籌安排,裝置運行的缺陷逐漸避免。其次,是物料的優化。實現煉化一體化后,煉油階段為乙烯提供的裂解原料大大增多,共達到7種之多,提高了乙烯的產出效率。第三,是產品結構的優化。煉化一體化有利于企業根據市場和價格,隨時調整品種,實現利潤最大化。第四,是副產品的優化。一些企業在原來沒實現煉化一體化時是放空燒掉的,如今可以將之有效利用起來。
當前,我國乙烯原料不足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部分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及單體、工程塑料、特種化工新材料及部分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仍然保持一定進口,自給率不高。
對此,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說,我國應發展煉油、乙烯、芳烴等產業鏈的上下游一體化模式,全面提高乙烯裝置的技術經濟指標,優化乙烯原料,提高氫氣、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產品的總回收率,提高乙烯裂解以及下游生產裝置的開工周期。
在結構調整過程中,產品結構調整也是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的一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我國應進一步發展高端石化產品,以差異化、高價值的產品引領發展!睒I內人士指出,“產品結構調整還包括提高油品環保質量,柴油、汽油比例趨于合理,乙烯下游產品專用料比例上升,乙烯原料多元化,煤、重油制烯烴的比重提高等。”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