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市場:摩擦從有形到無形發起者從發達國家到新興經濟體
世界貿易組織(WTO)綜合辦公室近期發布了一份全球貿易環境報告。報告稱,2000~2007年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平均增長接近6%,2008年出口貿易額增速降低到2%,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負增長,降幅為12%。直至2010年7月世界貿易額才基本恢復到2008年6月以前的水平,接近危機前的2008年4月峰值。
面對如此艱難且風云變幻的國際貿易環境,全球各國近幾年紛紛樹起了保護本土貿易的旗幟,從而導致國際市場上貿易摩擦大戰硝煙彌漫。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化工產業一直是受國外發達國家貿易摩擦打擊較為嚴重的產業。根據商務部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披露的數據,自1979年到2009年11月,在國外對華累計發起的1025起反傾銷調查中,涉及石油和化工產品的有241起,位居各行業首位。有關專家表示,在今后5年,國際貿易摩擦仍不可避免,甚至會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不難理解,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不斷崛起,給發達國家的國內產業和就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和緩解就業壓力,發達國家將會不斷對發展中國家設置各種貿易壁壘,并且未來會日益嚴重。未來幾年,化工行業將是國際貿易摩擦的重災區。”龐廣廉說。
首先,貿易摩擦涵蓋的產品和內容將會增加。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結構優化,在一些歐美國家的傳統強勢領域有了突破,甚至和他們產生了競爭。因此,在這些領域,更多形式、更深程度的貿易摩擦未來難以避免。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紡織品、輕工產品,而近幾年,貿易摩擦范圍迅速擴大到機電、醫療保健品、化工產品、微電子產品、食品土畜產品等多個領域,其中化工行業是遭遇貿易摩擦的重災區。貿易爭端的內容也從價格、數量快速擴大到食品農藥殘留,陶瓷含鉛量,產品的安全性,包裝物可回收指標等。此外,貿易摩擦還從有形商品擴展到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等無形產品。
貿易壁壘不僅來自發達國家,還來自新興經濟體之間。“由于歐盟REACH法規的實施,出口到歐洲要經歷的審核更嚴格,我們一度是通過開辟新市場來回避壓力。”浙江省鴻業化學原料公司負責人黃月表示,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即便在新市場他們仍沒能避開貿易壁壘。生產三聚磷酸鈉的他們曾在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國先后共遭遇了8次反傾銷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01~2009年11月,在國外對華石化產品啟動的140起反傾銷調查中,發達國家啟動44起,發展中國家啟動96起。
貿易壁壘日益嚴重的另一個表現,是貿易保護的頻率升級和速度加快。資料顯示,從 2009年11月開始,美國商務部就連續作出初步裁定,先后對我出口美國的金屬絲網托盤、油井管、鋼絲層板、禮物盒及包裝絲帶、銅版紙、磷酸鉀鹽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頻率之高近年來罕見。有的從立案到實施,整個過程只有不到半年時間,速度之快出乎許多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