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Q-Cells公司曾經是全球太陽能電池板市場的領軍企業,當時有人詢問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安東•米爾納(Anton Milner)對于亞洲競爭威脅的看法,他的回答不屑一顧。他認為,如果一件東西要用上20年,德國消費者絕對不會購買中國貨。
幾年過去了,中國尚德電力(Suntech Power)已“智勝”了這家德國公司,銷量也在(文章來源環球聚氨酯網)其之上。米爾納也已卸任。Q-Cells的市值從2007年底的110億歐元,跌到了3.9億歐元左右。除了尚德,英利綠色能源(Yingli Green Energy)和晶澳太陽能(Ja Solar)等相互競爭的中國企業,也將大量廉價而耐用的太陽能電池板銷往德國,而德國該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都陷入了低潮。
Q-Cells的經歷給德國企業界敲響了警鐘。經歷了2009年的急劇經濟衰退,當德國的機床制造商、汽車制造商以及電氣工程集團重新讓工廠全速運轉之際,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重大挑戰。
德國不僅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還是中國最大的技術出口國。但對于被迫的技術轉移以及使用本地供應商、為國有設計院提供項目詳細信息的壓力,企業經理人已經越來越直言不諱。巴斯夫(BASF)亞太地區主管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表示,該公司總是向中國提供最先進的技術,但他又補充道“強制性技術轉移是我們正大力游說、加以反對的事情”。巴斯夫是全球銷售額最高的化學品制造商。
盡管一些德國企業在將生產轉到亞洲時,會避免帶去最尖端的技術,但另一些企業只是避免將技術毫無保留地透露給中方合作伙伴。“一個巴掌拍不響,”特殊化學制品公司朗盛(Lanxess)首席執行官賀德滿(Axel Heitmann)表示。“我們定義了一些關鍵技術,我們會守口如瓶以保護這些技術。”
2009年,素以生產廉價服裝、玩具和電子產品聞名于世的中國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去年中國對德國的貿易順差接近170億歐元。如今,中國即將在這個歐洲經濟火車頭的核心工業領域,對其發起直接攻擊。
“我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將對歐洲發動大規模進攻,特別是在機械行業,”博世(Bosch)首席執行官弗朗茨•菲潤巴赫(Franz Fehrenbach)表示,“中國企業將改進產品質量和技術,但同時它們的價格也將極富吸引力。”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以銷售額衡量,也是德國最大的私有工業企業。
不僅在太陽能電板領域,在風能、電信網絡、電力傳輸和高鐵列車等領域,中國企業也已經與西方同行旗鼓相當,這往往憑借的是對從合資企業獲取的技術進行“再創新”。在其它一些領域,例如建筑機械、機床、汽車和電氣工程,許多中國企業也都正開足馬力,參與競爭,例如生產建筑設備的三一集團(Sany)和電力系統領域的上海電氣。
乍看之下,這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似乎已經在核心產業部門敗下陣來。在機械工程領域,中國已占據領先優勢:2009年中國在全球機械工程市場占有25%的份額,幾乎是德國的兩倍。德國機械工程行業共有90.9萬名工人,也就是說,每20個德國工人中就有一人來自該行業,且主要由中小型企業構成。
盡管這對一些德國企業構成了威脅,但許多企業高管堅信,自己的企業能夠堅守住陣地。成功的關鍵便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德國企業特質:孕育了利基市場和高端技術產品(從保時捷跑車到Trumpf切割機)領域眾多專業中小型企業的工程學方法和創造精神。
以全球印刷機械市場領導者海德堡印刷機械有限公司(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為例。最近,該公司設在上海附近的工廠下線了第1000臺印刷機。這家工廠從事標準印刷機的組裝工作,產品質量堪與在歐洲銷售的機械媲美,但少一些功能,價格也更具競爭力。
海德堡首席執行官本哈特•施海爾(Bernhard Schreier)表示,該公司甚至正從中國本土競爭對手那里贏得市場份額——這些本土企業沒有追趕海德堡的能力和意愿。“這是一個交易量小、準入門檻高的利基市場,”他表示,和進軍太陽能、汽車或高鐵列車等戰略性行業相比,這個行業由于研發成本巨大,既無法創造那么高額的利潤,也無法帶來很高的聲望。
但本地化生產和追逐中國市場也有負面影響——比如那些“再創新”行為。“中國現在缺的不是錢,而是技術。因此如果你能給中國提供技術,便是占領這個市場的最佳方法,”北京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表示。
事實證明,與中國歷史悠久的關系對德國價值非凡。例如,博世在中國開展業務已有百余年,今天其在中國設有46處工廠,員工近3萬人。這種歷史交往,讓博世集團與中國本地合作伙伴之間建立了很高的信任度。
此外,博世的經理們表示,如果你能在中國銷售產品,就能在任何地方銷售產品。“中國最大的市場將在出現在中等價位領域。我們的任務就是穩步提高競爭力,在當地的中等價位產品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便不用擔心在世界其它地區的競爭力了,”博世的菲潤巴赫表示。
事實上,歐洲最大的工程公司西門子(Siemens)已開發出一套戰略,將其在中國市場推銷的高端產品的低價簡化版本,銷往其它地區。西門子的入門級CT掃描儀Somatom Spirit就是在中國開發生產的;目前該產品八成以上都銷往海外地區,且西方國家越來越多。
隨著中國發動攻勢,威脅日益緊迫。中國企業已經在考慮在歐洲建廠并設立研發中心、挖走德國工程師、試圖收購中小型企業和覬覦已久的品牌。“我們明年將首先開展銷售和營銷活動,并計劃進入歐洲各大市場,”三一重工歐洲業務負責人Daniel He表示。三一正在科隆附近建設一座混凝土泵工廠和研發中心,公司從豐田一級方程式賽車隊挖來了工程師,最近該車隊在科隆附近的工廠已經關門。
去年,中國已經超過荷蘭、成為德國第一大進口國。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ermany Trade and Invest)的數據,中國在德投資項目總數從2007年的7筆,激增至2009年的45筆。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是一家負責商業推廣的官方機構。
一些投資者從有助于他們了解當地文化的小項目開始。以銷售額計算中國最大的民營集團復星(Fosun)兩年前在德國餐廳與茶館投資約1000萬歐元。今天,這家涉足鋼鐵、醫藥、地產、金融和旅游業的綜合集團,計劃向德國中小型科技企業投資20億美元。中國企業將通過轉移、購買、開發技術與品牌,進入西方市場。而德國實業家將試圖通過保持技術優勢以及在中國和其它新興市場擴張,智勝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