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食品接觸塑料制品須嚴控著色環節
2011-3-11 來源:中國國門時報
關鍵詞:塑料制品 芳香胺 脫色試驗
依托余姚國際塑料城優勢,余姚與食品接觸塑料制品近幾年出口增長較快,行業發展穩步壯大。2010年,余姚地區出口與食品接觸塑料制品2331批次、貨值3867萬美元,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長60.1%和78.1%,輸往日本、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58個國家和地區。產品主要有保鮮盒、蛋糕模、筷子等數十種,涉及PP、PE、PA、硅膠等十幾種原材料。該類產品總體上質量穩定,但是也存在隱患。2010年抽樣送實驗室進行安全衛生項目檢測122批次,不合格達7批次,抽批檢測不合格率5.7%;其中,與產品著色環節有關的脫色試驗不合格或芳香胺超標的就達4批次,占不合格批次的57%.與產品著色環節有關的安全衛生問題亟待關注。
產品著色環節成為安全衛生高地淪陷的防御薄弱區域,原因有三:
一是著色環節專業性和技術性強。雖然塑料易于被著色,但是要給塑料著成特定的顏色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選色和配色效果的好壞,除依賴于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知識外,還要求技術人員有健全的視覺功能,同時要依賴于高技術含量的配色儀器及設備,并且相關國家的安全衛生標準對著色環節的控制有差異,如歐盟的要求就高于我國。所以,對產品的驗收除關注著色效果本身外,還要關注產品的安全衛生情況,顯然加大了著色環節的難度。
二是著色環節外包難控制。限于人員專業能力和設備的要求,以及成本的考慮,與食品接觸塑料制品企業往往選擇委托專業的塑染公司進行配色著色。但是,著色劑配方屬于商業機密,塑料制品生產企業難以知曉具體配方,而著色配方中具體的著色劑和使用量又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安全衛生。因此,塑料制品生產企業將著色環節外包成為了監管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企業進行自控的一個薄弱點。
三是企業自控能力相對薄弱。余姚相關企業除個別企業可以開展部分安全衛生項目的檢測外,絕大多數都未配備專業的檢測設備和人員,安全衛生項目的控制基本依靠第三方檢測機構。但是由于檢測費用較高,企業委托第三方進行檢測的頻次和力度不足以有效達到自控的目的。
因此,檢驗檢疫部門建議相關企業:要選擇資質信譽良好的塑染公司并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建立合格供方名錄;與塑染公司簽訂合約,將安全衛生的要求特別是歐盟的相關要求明確告知對方,并將安全衛生項目檢測合格與否與貨款支付掛鉤,杜絕塑染公司添加違禁物質導致不合格的現象發生;有條件的企業,考慮逐步配備人員和儀器,由企業自身對產品進行著色;企業要加強自檢自控,有針對性地將試制樣送第三方實驗室進行檢測,有效規避產品批量生產后因安全衛生項目不合格造成的嚴重損失。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