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月11日發生的大地震釋放的能量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20倍,但截至目前,導致大量傷亡的直接罪魁是海嘯。因為多震,日本在防震方面有很多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措施。記者在日本東京和大阪分別經歷地震的生死時刻,也親身感受到這些防震措施的效果。
學校建筑都有“防震墻”
地震發生后,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很多人還是躲在家中的,因為家里很“安全”。日本的高樓建設現在多采用“橡膠+鋼筋”的技術。就是將橡膠涂上粘合劑,固定在建筑物支柱上,這些橡膠就像“繃帶”一樣纏繞著大樓支柱。地震發生時,支柱即使出現損壞也不會倒塌,可以確保建筑物內人員的生存空間。
日本將孩子的安全視為第一,學校建得非常堅固,地震后學校就是當地居民的緊急避難所。日本文部省發布“學校抗震能力標準”,要求學校建筑都增加“防震墻”:給房屋柱子上加固鋼梁或碳纖維強化材料。碳纖維強化材料具有抗拉強度高、耐腐蝕等優點,是抗震加固建筑物的優選材料。
日本普通民用住宅墻面都非常“薄”。就拿記者租住的單身公寓來說,房屋四墻絕對不是水泥做的,據說是一種類似石棉的填充物做的,這種墻面很輕,地震發生后即使倒塌也不會砸爛屋內家具等,也不會將人砸傷。這種墻面還防火,不會像木質材料那樣易燃。
日本各地方自治體都備有大量救災物資,并且平常就組織人們進行“防災演練”,地震中人們自我保護知識普及率很高。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傷亡。
日本在這次大地震中仍然損失慘重,但如果沒有這些措施,損失會更加慘重。不過,一些高檔公寓里面的防震措施還沒有在普通住宅完全普及。這次地震發生的東北地區,是傳統的大米產區,相對京阪神這樣的工業區來說比較貧窮,需要較高費用的防震裝置在這里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