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陽江的漆器工藝技術完全有能力制作冼夫人的駟馬安車
那么,冼夫人的駟馬安車有沒有可能是古陽江當地的漆器工匠制作而成的呢?如果是的話,那冼夫人的駟馬安車不但是考據于文獻而最早現于陽江的大型漆器,還是考據于文獻的陽江人最早制作的大型漆器!
朝廷的賞賜,理論上倒不一定是在京都所做的,由皇帝下詔,朝廷派出官員乃至工匠監制,由地方制作也是有可能的。皇帝賞賜的駟馬安車,完全有可能是朝廷直接令陽江當地的漆器工匠定制制作。尤其是考慮到嶺南遠離京城,且為南嶺所隔交通極其不便,且古陽江三面環山一面靠海。一般可以裝由馬車運輸的賞賜物還可以通過馬車運輸過來,而體積龐大的駟馬安車,那就比較困難了。如果直接是駕駛駟馬安車由京師千里迢迢到陽江進行賞賜,那么趕到陽江的時候作為賞賜品的安車已經風塵累累,飽經滄桑了。可以說體型龐大的駟馬安車如果要從遙遠的京城運抵陽江,其運輸的艱巨與成本是無法想象的。陽江本地的漆器制作工藝發達的話,冼夫人的駟馬安車完全有可能是朝廷下旨交由陽江本地制作完成。
那么當時陽江本地到底有沒有能力來制作這么一架駟馬安車呢?如果以陽江漆器的工藝來復原冼夫人的這個駟馬安車,與其他各大漆器產地如揚州福州成都平遙等地的工藝技術相比較有些什么不同?
為此,筆者特地請教了陽江漆藝大師劉錦標老師傅。
劉錦標老師傅對于馬車的制作也有較深的研究,劉錦標老師傅曾經于1979年,在陽江漆器廠給美國人定制過馬車。當時有個美國商人需要為美國福特公司定制一批髹漆馬車,以作為福特公司員工獎的禮品。這個美國商人先在香港找人做,但香港沒有相關的馬車制作技術和髹漆技術,做不了這個馬車。后來該美國商人把樣本放到廣州的廣東省外貿進出口公司,讓廣東省外貿進出口公司幫忙到全國各地找相應的工廠來幫忙制作。廣東省外貿進出口公司召集各地漆器生產廠商,根據該馬車樣本進行復制,然后進行競標,擇優采用。由于該馬車的制作難度非常高,很多漆器廠都覺得很難做好,不得不知難而退。最后只有汕頭和陽江兩地成功仿制出樣本參與競標。經過對比,美國商人認為,陽江漆器廠所仿制的馬車髹飾的效果最好,色彩嬌艷,漆面平滑光亮如鏡。最終陽江漆器廠勝出,由陽江漆器廠制作美國商人的這批馬車。而劉錦標老師是負責這批馬車的主要技術人員。
劉錦標老師傅認為這需要看此車究竟用的是北方漆器工藝還是陽江漆器工藝來分析入手了。陽江漆器也曾經作為貢品,其制作工藝是相當有名的。劉錦標老師傅指出,古代的陽江漆器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雖然陽江本地就有漆樹,但選用的是來自安南(古越南)海防的上等生漆,由當時陽江人稱為下路仔的販子一扁擔一扁擔地從安南挑到陽江的。而當時冼夫人勢力范圍遠及越南,陽江漆器使用安南漆的傳統,很可能源自于當時安南歸順于冼夫人的部族豪強進獻給冼夫人。古代陽江漆器采用安南明晶,不添加桐油,色彩鮮艷,使用的是流傳至今的髹光技術,起源于西漢甚至更早【3】,馬車髹飾采用髹光技術,效果好,色彩鮮艷,漆面平滑光亮如鏡,完全有能力在當地制作一輛作為皇帝賞賜的駟馬安車。
三、陽江漆皮箱源自于冼夫人用來收藏四朝皇帝御賜物品的金篋
除了駟馬安車,《隋書》記載,隋朝皇帝也曾“賜夫人物五千段……皇后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由于陽江地區屬亞熱帶濕熱的海洋氣候,臺風頻繁雨水較多,即使在冬至這樣的隆冬季節,也會發生臺風,連綿的雨水,暖濕的海洋氣流促使各種器物容易受潮、容易霉爛、容易蟲蛀。冼夫人感念皇恩,為了保護御賜之物,以為后世千秋垂范,冼夫人便命部落搜尋能工巧匠制造良器貯存御賜物品。當時陽江地區的南遷漢人最善漆器制造,而陽江土著俚人善牛皮制革,兩者結合,以木削鑿為箱,以牛皮制革裹包木箱內外,經過縫線、燙平,再髹飾生漆制成漆皮箱并且在漆皮箱上面描飾金花圖案,制作幾位精良,冼夫人十分贊賞,“并盛于金篋,并梁、陳賜物各藏于一庫”。這里提到的金篋,就是陽江早期的描金漆皮箱。
冼夫人每年設祭祀大會,開篋朝拜皇上御賜,以教育子孫精忠效國!端鍟酚涊d:“每歲時會,皆陳于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愿汝皆思念之!笔褂妹杞鹌崞は涫⑷牖噬嫌n之物品,歷經梁、陳、隋三代,經年不壞,常年如新。
陽江描金漆皮篋防潮防霉防蟲蛀,性能優異,一時傳為佳話。一些富裕人家也跟著聘請能工巧匠制造漆皮篋【圖3】【圖4】,雖沒有冼夫人的描金漆皮篋奢華富貴,但漆皮篋為保護各種物品貯存性能優異之良器。漆皮篋在陽江地區受到大眾的歡迎,逐漸相沿成習,每當富裕人家嫁女,必有漆皮篋陪嫁作嫁妝,這大大促進了陽江漆器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由史料考據至少在冼夫人時期陽江地區就已經出現了漆器的制作。陽江漆器的興盛當在高涼冼夫人時期。
參考資料:
周紹繩,《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漆棺和漆器為我國古代源料工業的發展》,涂料工業,1975年03期
吳杰 彩繪青銅安車--《西部大開發》2008年10期
張煒、單偉芳、郭時清,《漢代漆器的剖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七卷第二期,1995年11月
《文獻中的兩漢安車使用》 尹冬琴 《蘭臺世界:下半月》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