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迎來歷史機遇
會上,王天凱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迎來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首次引人注目地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設定為7%,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將超過7%,反映了國家將更多發展成果反哺于民的發展思路。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涉及交通、建筑、醫療、衛生、航空、航天等各個領域,國家擴大內需的發展方式,必將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帶來新的巨大機遇。
王偉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說,國務院發布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紡織行業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是新型戰略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也為紡織纖維新材料及紡織品發展創造了需求空間。
在“2011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高峰論壇”上,天津工業大學教授李嘉祿說,“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復合材料產量每年將保持9%的增長幅度,到2015年復合材料產量將達到600萬噸,其中400萬噸為紡織材料增強體。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表示,以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為例,國內醫療衛生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巨大,醫用口罩的缺口就高達60%。2007年至2010年間,嬰兒紙尿褲市場保持著20%的年均增長速度,預計到2020年,中國2歲以下嬰幼兒將達到4520萬人,按人均每天消費3片計算,2020年全年紙尿褲的消費數量將達到297.5億片。
挑戰同在 任重道遠
“看到機遇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王天凱表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在原材料研發、技術水平等方面依然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企業相對小而散,不進行調整升級就無法生存壯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說,產業用紡織品與整個紡織行業一樣,面臨著節能環保的巨大壓力。“綠色”、“低碳”生產必然受到現有紡織加工技術、方法、設備、工藝的制約,而改進加工系統又會對紡織行業的生產成本帶來巨大壓力。此外,隨著人們對產品性能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整個紡織產業鏈上的每項技術工藝都面臨著更高的提升要求。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由于產業用紡織品無論在原料加工、產品生產,還是在終端應用等環節都與很多產業存在著交叉和重復,因此,產業用紡織品在標準研制、產品檢測、技術攻關、市場應用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缺失與不足。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行業的健康發展。
徐衛林舉例說,我國生產了全球近20%的醫用紡織品,但是由于標準的缺失,造成產品只能先低價出口,檢驗合格后再高價進口,甚至出現由于缺乏標準認證而無法進入市場的狀況。
杜鈺洲說,在紡織產業滿足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提高國際競爭力新定位的過程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承載著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
踐行協會責任 促進行業發展
王天凱指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今后需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保護知識產權,營造良性競爭的環境。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作用,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產業內外部的銜接,在標準制定、質量檢測、技術創新等方面建設良好的服務體系。
王偉說,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應該把握價值鏈的“牛鼻子”,從過去依靠數量發展轉為依靠質量提升,提高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產品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發揮國家重大專項的作用,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產學研一體的研發體系,培育傳統產業新的增長點。
朱民儒在“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未來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協助政府做好行業工作,加強協會的橋梁及紐帶作用;二是拓展論壇及展會的服務功能,有效促進上下游企業的進一步溝通、交流與對接;三是積極拓寬境外合作領域,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提升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的國際影響力;四是重視行業的運行安全及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自律,堅決打擊違法行為。
李陵申代表新一屆理事會成員表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將以服務創新為主線做好協會工作,全面推動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一是轉換服務模式,為會員單位開展多方位的技術服務、市場服務、信息服務、個性服務等。二是延伸服務鏈條,強化上下游的融合與合作。三是體現服務價值,實現企業參與的最大化,充分體現協會在市場經濟下的平臺和橋梁作用。四是提升服務能力,協會將樹立“廣業與崇德并重、備物與聚人兼顧”的理念,實現執行團隊的專業化、服務系統的豐富化、解決方案的最優化、多贏理念的具體化、服務過程的親情化、服務結果的持續化,從而使服務能力增強和范圍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