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的范圍、國際發展趨勢及特點
2.1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的范圍
根據國際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的現狀,目前認識到的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的范圍主要包括
·工業自動化儀表、控制系統及相關測控技術
·科學儀器及相關測控技術
·醫療儀器及相關測控技術
·信息技術電測、計量儀器及相關測控技術
·各類專用儀器儀表及相關測控技術
·相關傳感器、元器件、制造工藝和材料及其基礎科學技術
2.2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國際發展趨勢及特點
2.2.1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國際發展趨勢
數字技術的出現把模擬儀器儀表的測量控制精度、靈敏度、速度及可靠性提高了幾個量級,為實現測量控制自動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計算機的引入,使儀器的功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個別參量的測量轉變成測量整個系統的特征參數,從單純的接收、顯示轉變為控制、分析、處理、計算與顯示輸出,從用單個儀器進行測量轉變成用測量系統進行測量。90年代,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技的突破性進展是儀器儀表智能化程度的提高;DSP芯片的大量問世,使儀器儀表數字信號處理功能大大加強;微型機的發展,使儀器儀表具有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圖像處理功能;現場總線技術是九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于各種現場自動化設備與其控制系統的網絡通信技術,Internet和Intranet技術也將進入控制領域。現代儀器儀表產品將向著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跨學科的綜合設計、高精尖的制造技術使它能更高速、更靈敏、更可靠、更簡捷地獲取被分析、檢測、控制對象的全方位信息。
未來10年,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應包括理解、推理、判斷與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是數值、邏輯與知識的結合分析結果。利用物理學的新效應和高新技術及其成就開發新型高靈敏度、高穩定性、強抗干擾能力傳感器技術和測量控制儀器儀表。如:利用高溫超導量子干涉器(SGUID)開發計量測試儀器、物理學測試儀器、地學和地質學儀器、化學分析儀器、醫學儀器、無損材料檢驗儀器等。利用橢偏技術來檢測光纖、光學玻璃等,它與近場光學相結合,不僅可以測量表面精細結構,同時根據近場光學反射偏振信息可以分辨出被測物體的材料,這是目前實驗研究新探索。將可調諧穩頻激光光譜儀的技術用于高精密的幾何量與機械量和多種無形態量的測量,開發新一代微型光纖激光干涉儀,它的測量范圍可以從納米到幾米或更大的范圍,分辨率可達10nm;它還可用于稱重,研制新型電子天平、高分辨率的壓力計等。發展納米測量技術,建立納米計量測試標準,這是當今在計量與測量技術研究中十分活躍的課題。由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科學分析儀器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傳統的光學、熱學、電化學、色譜、波譜類分析技術都已從經典的化學精密機械電子結構、實驗室內人工操作應用模式,轉化為光、機、電、算(計算機)一體化、自動化的結構,并正向實時的現場、在線方向和更名副其實的智能系統發展(帶有自診斷、自控、自調、自行判斷決策等高智能功能)。
促進科學儀器的工作原理、設計思想、設計方法發生明顯變化的關鍵技術主要有:
(1)微分析技術即分析儀器的微型化和微量化,其共性技術有微控技術、微加工技術、微檢測技術、微光源、微光學系統、微傳感器等,應用上述技術的分析儀器有微流控制芯片、芯片實驗室、微近紅外光譜儀等。
(2)新型生物、化學傳感技術,將生物芯片技術,新型化學傳感技術,智能傳感器技術應用于分析儀器的研制。
(3)成像技術包括廣義成像,納米級超高分辨成像,圖像信息處理等,具體的領域有核磁共振技術、圖像自動分析及綜合技術、光譜成像技術、近場光學成像技術等。
(4)儀器的聯用技術,通過信息分離、專用軟件接口技術,實現多學科技術間的聯用,以實現復雜系統的痕量成份分析、結構分析、形態分析等綜合分析,如:色譜—質譜聯用、色譜—光譜聯用等。多臺儀器、多個實驗室結合的綜合分析管理系統(LIMS,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已經推廣應用;儀器可以上網、制造廠商可與全球用戶或用戶之間實現信息交流,廠商對用戶正在使用的儀器進行遠距診斷、指導正確使用或提出維修指導,各同類儀器用戶或相同分析工作用戶直接進行數據、情報共享、儀器的遠程校準和量值溯源等已指日可待。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在生物、環保、醫學等有關人的生存、發展領域的應用日新月異,現代高科技軍事方面的發展也促進了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應用拓展,靈敏、準確的現場毒物檢測、生命保障任務也大大擴大了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應用領域。
2.2.2儀器儀表科技發展的特點
根據上述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國際發展趨勢,可以總結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技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技術指標不斷提高
就如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一樣,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在提高測量控制的技術指標和功能上是永遠的追求,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技術指標水平是一個國家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水平的量化標志。以擴大檢測范圍指標來說,如電壓從納伏~100萬伏;電阻從超導至1014Ω;諧波測量到51次;加速度從10-4~104g;頻率測量至1012HZ;壓力測量至108Pa等;溫度測量從接近絕對零度至108℃等。以提高測量精度指標來說,工業參數測量提高至0.02%以上,航空航天參數測量達到0.05%以上,計量精度和科學儀器達到的精度更是與時俱進。以提高測量的靈敏度來說更是向單個粒子、分子、原子級發展。提高測量速度(響應速度),靜態0.1~0.02ms,動態為1us。提高可靠性,一般要求為2~5萬小時,高可靠要求25萬小時。穩定性(年變化)<±0.05%(高精度儀器)或<±0.1%(一般儀器)。提高產品環境適應性,根據不同用戶的要求,有高溫、高濕、高塵、腐蝕、振動、沖擊、電磁場、輻射、深水、雨淋、高電壓、低氣壓等條件下的適應性。
★大量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術
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手工具,是人類進行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的最基本工具。人類很早就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發現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微觀和宏觀世界研究成果及大量高新技術如微弱信號提取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網絡技術,激光技術,超導技術,納米技術等均成為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動力。儀器儀表不僅本身已成為高技術的新產品,而且利用新原理、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最新科技成果集成的裝置和系統層出不窮。
★測量單元微小型化、智能化
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大量采用新的傳感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及專家系統等信息技術產品,不斷向微小型化、智能化發展,從目前出現的“芯片式儀器儀表”,“芯片實驗室”、“芯片系統”等看,測量單元的微小型化和智能化將是長期發展趨勢。從應用技術看,微小型化和智能化測量單元的嵌入式連接和聯網應用技術得到重視。
★測控范圍向立體化、全球化擴展,測量控制向系統化、網絡化發展
隨著儀器儀表所測控的既定區域不斷向立體化、全球化甚至星球化發展,儀器儀表和測控裝置已不再呈單個裝置形式,它必然向測控裝置系統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例如一個大型水電站的測控系統,僅檢測大壩安全性的傳感器就達數千個,此外各個發電機組狀態及水位情況的檢測控制點(I/O測控點)將超過萬點,要達到大型水電站的正常發電和送電,必須將各個測控點的測控裝置形成一個有機的測控網絡系統。又例如衛星測控系統,運載火箭上配置的各種傳感器就達到數千,而衛星上各種測控裝置構成一個完整的自動測控系統,然后和多個地面站的測控系統構成一個廣域測控系統。
★便攜式、手持式以至個性化儀器儀表大量發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日益關注,檢測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商品、食品質量的儀器儀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各種醫療儀器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科學儀器的現場化、實時在線化,特別是家庭和個人使用的健康狀況和疾病警示儀器儀表將有較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