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舉辦的國內首個繩索專家國際論壇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到了“繩索”這個“熟悉的陌生人”身上。說它熟悉,是因為與生活息息相關;說它陌生,是殊不知看似其貌不揚的繩索,只要利用科學技術優化纖維結構,提升品質性能,不僅能“上天”牽引高空熱氣球,還可以“入地”固定拉索橋,更可以“下海”開展深海作業。
此次論壇由東華大學與山東普魯耐特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由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承辦。論壇主要圍繞國際繩索最新動態、功能化繩索開發與應用、繩索結構力學與計算機模擬、化纖新材料等主題進行報告交流和研討,不僅邀請了世界著名繩索專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資深教授約翰·赫爾博士,還吸引了國內近40家知名繩索企業,是國內首個以論壇形式召開的專注繩索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專業國際性會議。
目前,我國繩索生產企業處于高能耗、低性能、缺技術、少人才、低利潤的“尷尬”境地。國內繩索與國外繩索價格相差近60倍,究其原因就在于后者進行了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繩索的應用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墨西哥灣深海石油鉆井為例,高性能的合成纖維繩索不僅強度高、重量輕,而且能很好地克服海底的壓力、洋流、海水腐蝕等問題,在超過3千米的深海作業“如履平地”。
據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教授介紹,舉辦這次繩索論壇是為了發揮東華大學在紡織、材料、纖維等領域的學科優勢,為繩索業這個“邊緣產業”貢獻重要力量。邱教授還告訴記者,學院正積極與國內有關知名繩索企業開展項目合作,計劃于今年8月編制出《中國繩網產業技術轉型路線圖》,切實為我國繩索產業向高科技積極邁進,朝民生急需的方向轉型作出高校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