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原料,定價權何在?
2011-4-27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化纖原料 定價權
近年來,鐵礦石價格變動的消息多次挑動國人的神經。鐵礦石談判的一再失利,讓人們備感“國際貿易定價權”缺失之痛。其實,缺失定價權的何止鐵礦石這一個產品、一個行業。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曾直言:“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
中國“制造大國”、“紡織大國”的身份早已無可爭議。隨著自身的迅速發展,以及世界產能多年來不間斷地向中國轉移,中國紡織化纖產業在量上的絕對優勢無人可以撼動。2010年,國內化纖完成產量為3089.70萬噸,占世界化纖產量的比重達到64%;其中滌綸產量2513萬噸,占世界滌綸總產量的比例高達70%;錦綸、氨綸、粘膠纖維等化纖品種,也各自占據或超過世界相關品種的半壁江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紡織化纖超級大國,在原料采購、產品銷售等諸多方面,定價權卻極其有限。
“身不由己”說價格
在最近的一次行業會議上,新鄉白鷺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玉林對粘膠行情頗為無奈。據他介紹,粘膠纖維原料漿粕的制漿成本,原來是5000~6000元/噸,但現在漲到了8000元/噸,而隨著棉花價格的快速波動,粘膠纖維價格從2.8萬元/噸下降到2.4萬元/噸僅用了幾天時間,企業的經營風險可想而知。
陳玉林在化纖行業已經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是粘膠纖維行業公認的老前輩。早在一年前,當記者在白鷺化纖建廠50周年慶典上采訪陳玉林時,他就對粘膠原料的長期匱乏和國內企業微弱的定價權深有感觸。陳玉林告訴記者,全球粘膠長絲產能為30多萬噸,中國就擁有20萬噸以上的產能。但這種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并沒有順理成章地為國內企業爭取到充分的議價權。以90%以上依賴進口的木漿粕為例,國外生產成本約為600美元/噸,但近期銷售價格已高達2600美元/噸以上,國內企業卻沒有權利說“不”。
記者還記得今年3月在上海的某次論壇上,來自“中國毛絨名城”慈溪的人士,急切呼吁國內腈綸企業研發生產替代進口的腈綸產品,讓他們不再忍受原料之苦。據介紹,由于供需矛盾突出,自日本進口的扁平腈綸價格,在1年多時間里從2萬元/噸一路上漲至3.3萬元/噸,部分產品甚至達到4萬元/噸的高位,漲幅達44%~75%。同時,國內腈綸短纖與日本扁平腈綸的差價已接近8000元/噸。
今年一季度,在棉花價格劇烈波動的情況下,化纖產品價格雖有跟漲,但總體漲幅小于原料漲幅,成本壓力不可能完全轉移到下游。正因為如此,在化纖價格上漲的同時,化纖企業的利潤出現了較快萎縮,一些企業甚至出現了虧損。對于產業鏈上游漲價向下傳遞困難這一事實,業內人士解讀為“相關定價機制存在問題”。
“微笑曲線”兩端缺失
化纖是紡織行業的重要原料,在整個紡織產業鏈上處于前端,這樣的位置賦予了行業自身相應的特點。比如從原料成本上看,其在化纖生產成本的比重高達90%以上;但化纖作為紡織原料,在面料、服裝等企業的生產成本中,占比逐漸變小。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根據統計數據指出,家紡原料成本占比因企業實力而異:小企業占比達75%~90%,普通企業為60%,骨干企業為40%左右。而對一件服裝而言,其成百上千元的價格中,纖維占比更是寥寥。從成本構成比例分析,化纖至少應該在某些環節擁有相當的議價能力。
然而令業內感到尷尬是,化纖企業一方面幾乎不可能在世界原料巨頭面前爭奪定價權,另一方面又難以讓下游眾多用戶接受漲價事實!百I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便宜”反映了很多化纖企業的心聲。
看看定價權的定義是多么貼切——指對產品價格制定擁有主動權,若改變產品定價不會對需求有負面影響。擁有定價權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況下可以順利通過提價將新增成本傳導給下游且不影響銷量。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