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水域的化工難題
2011年2月24日,德國路德維希港。記者問及,像重慶MDI這樣的大型化工項目是否能在大型水庫區域布局。
薄睦樂指著窗外的一個巴斯夫工廠說,在路德維希港,巴斯夫也做同樣的MDI項目,而這里靠近歐洲的主要水源萊茵河。“我們知道該怎樣做,也還有其他生產基地有著同樣的安全生產經驗。”此外,在韓國麗水、美國密西西比河等水域附近,也都有類似項目。
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隨著產業轉移,長江上游化工企業越來越多,四川瀘州、重慶萬州等地都在發展化工園區。姜振邦表示,可通過園區的集聚和大型化工廠的整合,來推動安全生產。而長江委水保局原局長翁立達認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三峽庫區盡量不建、少建化工廠,確保三峽水庫的安全。
翁立達表示,巴斯夫項目對重慶肯定很有吸引力,因為它能推動產業鏈發展,解決25萬人的就業。然而,三峽水庫蓄水以后,河道水面平均擴寬1.5倍,平均流速減少約八成,水體自凈能力大大削弱,在庫區建設這樣的項目,一旦發生事故,必將帶來嚴峻挑戰。
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一位專家介紹說,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區域行業較多,工業污染呈現類型多樣化。據他和同事調查,僅在主城區的嘉陵江和長江中,非揮發性有機物就有上百種。在重慶的沿江工業帶,廢水排放實際達標率只有60%左右。目前長江污染主要來自面源污染和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污水處理設施存在不足。“解決不了這類問題,三峽水庫治理永遠是個難題。”
這位專家認為,讓長江上游的化工廠消失,并不現實,只能通過整合盡可能減少污染。“巴斯夫公司重慶MDI項目,沒有環保組織說的那么壞,整體而言大公司的安全生產比中小公司要好得多,同時也沒有巴斯夫公司說的那么好,排泄肯定會有。”
湯國泰表示,比起說得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得好,通過事實證明給當地居民看。“在未來,我們將定期與當地社區居民溝通,跟他們交流安全是怎么做、環保是怎么做、運行情況如何。我們在韓國麗水的那個廠,在當地被選為環保和安全最佳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