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愛朋思紡織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曾經參與有機認證的企業。該公司代表董勇麟從企業角度進行了解答:“在我看來,社會責任標準并不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獲得有機紡織品認證的難點在于保證各個生產環節的環境效益最大化,特別是印染環節。”董勇麟認為,一般的大型企業都能達到社會責任的有關要求。相比較而言,企業在印染環節的表現是影響認證結果的關鍵所在。
眾所周知,染色過程是對健康和環境危害最大的制造環節之一。在有機紡織品認證過程中,對化學藥品的使用有著嚴格的控制標準,重金屬、甲醛、轉基因酶和致癌胺類是明令禁止使用的。因此,產品會否在印染環節受到污染通常也是檢測的重點。為了達到認證要求,企業通常被鼓勵使用純天然的植物染料或者通過GOTS認可的染料進行染色。不過,植物染料的較高成本也為企業生產造成一定的負擔。“生產投入增加了,就要求企業要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使用水電資源。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對企業管理能力的考驗。”董勇麟說。
有機概念遭遇炒作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有機紡織品就是“環保、綠色、天然”的象征。不過,自從標榜含有“有機棉”的某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爆出“質量門”事件后,當中涉及的甲醛、PH值超標甚至查出可致癌染料等紡織品服裝質量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貼上“有機”的標簽后,產品的質量似乎并沒有得到相應保證。這不禁讓消費者心生疑問,也讓一些已經通過全球有機紡織品認證的企業吃了“啞巴虧”。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有機紡織品,但真正達到認證標準的還是少數。接受采訪的企業普遍認為,有機紡織品概念的炒作之風已愈演愈烈。董勇麟的一位美國客戶在紐約的服裝店購物時,就遭遇了有機紡織品概念濫用的尷尬。“當時,他試穿了一件號稱由100%天然纖維制成的有機服裝,雖說穿著感受還算舒適,但翻開成分標簽后,卻看到了有機紡織品含量僅有20%。”
在有機概念的宣傳推廣上,一些企業的態度非常強勢,宣傳手段可謂鋪天蓋地,而這種基于獲取暴利目的卻缺少科學依據的宣傳,恰恰損害了有機紡織品的發展。
除了上述問題外,有機紡織品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也讓企業擔憂。“目前,一些歐美客商在下訂單時,會提出在全單服裝中只有一款做有機產品的要求,這種現象也反映了有機紡織品的‘噱頭’大過實際需求的現狀。”
止步于概念成為有機紡織品市場難以成長的最主要病因,不僅影響了市場的需求,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或許,一些有機紡織品制造商應該放慢腳步,認真反思一下有機紡織品的制造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