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棉花供需緊張平衡
雖然紡織原料格局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但近一年多來的形勢卻更加引人關注。
以棉花為主的天然纖維,和以滌綸、粘膠纖維等為主的化學纖維,長期以來共同構成了紡織服裝行業最重要的原料格局。天然纖維和化纖在經歷了此消彼長的過程后,各自基本擁有了半壁江山。本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返璞歸真”,更傾向于使用相對舒適、自然的棉花等天然纖維產品。然而,突然而至的高棉價讓人措手不及,“低棉價時代一去不復返”、“棉花可能只在高檔產品上使用”等言論,逐漸通過專家之口在業內獲得廣泛認同。
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芳在本屆論壇上介紹了2010/2011棉花年度的相關情況。根據預測,該年度國內棉花產量約665萬噸,國棉拋儲100萬噸,預計進口300萬噸(截至今年4月已進口195萬噸),合計資源總量約1065萬噸;紗產量預計達到2700萬噸(截至4月達1813萬噸),消費總計將達到1060萬噸,供需處于緊張的平衡狀態。此外,目前全國棉花的周轉庫存在125萬噸左右,交售進度約90%,剩余棉花基本集中在黃河流域的農民手里。
作為優質棉花生產大國和國內棉花重要的進口來源國,美國的棉花種植并不樂觀。據美國國際棉花協會中國總監毛凱琳介紹,目前德克薩斯州出現干旱,不利于棉花生長。同時,美國玉米、大豆價格高于棉花等因素,使美國棉農種棉意愿持續下降。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預測,2010/2011年度世界棉花產量約為115.3萬包(約2502萬噸),消耗量116.6萬包(約2530萬噸);2011/2012年度世界棉花產量略有增長約127.5萬包(約2767萬噸),消耗量約120.0萬包(約2604萬噸)。近兩年世界棉花供需形勢同樣處于緊張的平衡狀態。
棉花變貴且產不足需,毛、麻、絲等天然纖維產量十分有限又不可能出現大幅增長,這意味著紡織工業的原料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理論上講,化纖將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
粘膠原料瓶頸十分突出
既然化纖是將來紡織原料最大的增長點,那么大力發展化纖不就可以了?事情顯然沒有這么簡單。以目前情況看,雖然以滌綸為主的化纖品種正在走“超仿棉”的道路,但真正具有棉的舒適特性的品種還是粘膠纖維。因此,粘膠纖維的發展空間非常明顯。但要命的是,粘膠原料漿粕的短缺,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浙江富麗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王小波詳盡分析了國內粘膠原料的使用情況。國內粘膠行業原來90%以上使用棉漿粕為原料,這些漿粕廠比較分散,數量多規模小,無原料掌控能力,質量難以保障。到2000年以后,國內粘膠纖維產能不斷擴大,但棉漿粕受制于有限的棉短絨資源,難以大規模擴產,產量僅在60萬噸~70萬噸,國內因此大量從國外進口木漿。到2010年,國內木漿使用比例已超過棉漿達到60%。木漿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定價權掌握在國外相關企業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