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出口,我們可以自己用。”“國外的人身體健康值錢,咱們國家的人身體健康就不值錢了嗎?”
企業老總和行業專家這一次針鋒相對。
這是在2009年10月底的成都——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一次會議上的插曲,爭論雙方對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的不同態度。企業都要靠這些產品來維持生活——但反對者稱不能以人的健康為代價。
如果不是臺灣剛剛爆發的塑化劑風波,這次行業會議上的爭論,可能無法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爭論并不能改變什么,中國在諸多領域對增塑劑的使用都是合法的,包括在很多接觸食品的產品中使用那些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增塑劑,在一定劑量和使用條件下都符合國家標準。
現在,當人們在超市買了一份熟食、將剩菜蒙上保鮮膜放入冰箱、拎回一桶塑料包裝的食用油……增塑劑就有可能滲透到食物中,并隨進食而進入人們體內。
誰的標準
“塑化劑DEHP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的這句話被廣泛引用,這也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引起全面關注、“塑化劑風波”不斷升級的重要原因。
很多資料稱,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并不會帶來急性中毒反應,被歸類為疑似“環境荷爾蒙”的此類物質,其生物毒性主要包括造成內分泌失調,損害生物體生殖機能,并可能引發惡性腫瘤、造成畸形兒等等。
不過,這一研究成果直接照搬自國外。作為增塑劑生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空白。
參與增塑劑標準制定的人士稱,DOP(通用型增塑劑)的毒性小,對人體制毒性很小。也從未見到過國內有權威部門進行過相關的毒理試驗。
這些情狀就使得相關產品標準的設定復雜化。包裝行業人士稱,關于增塑劑這個問題,是建立在合格的產品上進行討論,合格是有標準的,安全是沒有標準的。“我們吃的東西就有害,合格嗎?絕對合格。國內有標準啊,有質檢報告啊,敢說不合格嗎?這里面就有矛盾。”
相關標準設定復雜化,也包括了標準制定過程的問題。中國產品標準制定過程中,行業協會作用關鍵。“專家做顧問,說得有道理又怎么樣,協會又不是靠專家養的”。知情者稱,在這種行業協會的討論上,專家說不過企業是常態。
執行迷霧
當然,標準做出來是一回事,而標準的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之前,中國只對食品添加劑進行規定,現在對食品包裝的添加劑也進行了規定,這已經是一大進步。據了解,美國、歐盟、日本三個國家和地區納入管理范圍的食品包裝添加劑一共有2000多種。2008年之前,中國納入管理范圍的食品包裝添加劑是65種,到了2008年增加到959種。
下一階段可能還要增加116種,目前在征求意見。不過,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目前的959種,90%監測不了。“主要是監管手段不足,把美國的標準引進來了,但沒有檢測手段,檢測人員、檢測設備都沒有。”董金獅說。
現實情況也印證著此種尷尬。“塑化劑風波”中,長沙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就目前長沙的檢測設備而言,還無法對DEHP(俗稱DOP)進行檢測。
2010年11月11日新增9家檢測機構之后,全國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市場準入檢驗機構的總數才達到33家。
換句話說,在“塑化劑風波”發生前,如果你想檢測手中的一瓶飲料是否含有增塑劑,也可能得出“安全”的結論,因為食品安全檢驗項目中沒有增塑劑檢測這一項;如果你想要檢測飲料的塑料包裝瓶是否安全,則很有可能在本省都找不到官方檢測機構,因為上述33家檢測機構還有著不同分工,例如僅安徽省包裝印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能夠檢驗這一項。
這些檢驗機構被要求嚴格遵守以下規定:“在指定的承檢范圍內開展檢驗工作,不得超范圍檢驗。”
去向迷蹤
此種情狀下,中國每年的增塑劑產量約120萬噸,但這些增塑劑的具體流向很難跟蹤。當產品從生產企業流到眾多代理商或商貿公司手中后,下一步的去向就散亂成謎。
山東齊魯增塑劑股份有限公司質檢部部長李燕是GB/T11406《工業鄰苯二甲酸二辛酯》產品標準制定的參與者。她所供職的這家總資產8億元的公司,具備40萬噸/年的增塑劑生產能力,實際產銷規模達到全國生產量的三分之一。“由于國內沒有分級標準,所以究竟客戶最終用在了什么地方,對于我們企業來說是無法追查的。”李燕說,“政府也沒有相關的監管要求。”增塑劑分為通用級、電氣級、醫用級、食品級——這種分級方法是巴斯夫的,國內并沒有細分的標準。
“通用型的增塑劑價格在10000元到14000元不等,但是專門用來做食品包裝的增塑劑價格在17000元左右。”山東濟南一位韓姓增塑劑代理商說,“有一些做食品塑料袋的廠商也會買通用型塑化劑。”
“客戶買了產品之后用來干什么,我們無法控制。”山東某化工企業銷售主管銷售王東(化名)說。王東供職的化工企業,主要產品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
王東坦承,他雖然做著此類物質的銷售工作,但他自己對“DOP和DEHP是不是一種物質”都回答不出來。化工產品的專業性也增加了復雜性。
塑料種類繁多,常用的有140多種,并非每一種都要使用增塑劑。增塑劑則有上百種,也并非每一種都會損害人體健康,引發臺灣地區“塑化劑風波”的,是增塑劑中的一類——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
盡管不是每一種增塑劑都會帶來健康威脅,但國內用量最大的仍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現在還沒有找到一種可以代替二辛酯的東西,所以大家還得繼續再用。”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石萬聰說,“更新換代跟不上。之所以沒有替換,一是因為原料資源,二是因為技術程度,三是因為成本問題。
利益阻礙
走進超市,不難發現,進口的食用油都是玻璃或金屬包裝,而國產食用油則絕大部分是塑料容器。“塑料包裝,按國家標準來說是合格的。”董金獅說,“塑料便于運輸,且成本低于玻璃和金屬。國內消費者是價格敏感型,從經濟因素上看,塑料包裝要被替代,基本是無法實現的。”“增塑劑,國外都用環氧大豆油、檸檬酸酯等替代產品,但是成本比較貴。”石萬聰說,“現在我們面臨企業的生存問題,國內生產鄰苯二甲酸酯類產品的企業都要靠這些產品來維持生存。”
飲料類的包裝平均占飲料所有成本的7成。所以在包裝上削減成本更重要。而塑化劑可以減少塑料制品的原料使用量,還可以把包裝做得更薄。塑化劑還可以增加塑料的韌性和延展性。業內人士稱,“你在飯店用塑料餐盒打包,如果你手一掰,那盒子裂縫了,你肯定覺得它質量不好。其實,撇開用的塑料種類不談,它容易裂縫至少證明了一件事,證明了它加的塑化劑的量不多,其實是好事。”
不過這位業內人士稱,實際情況如何,沒有可靠的數據。國內的塑料制成品是不檢測塑化劑含量的。“換句話說,這個塑料盒子只要做出來了,就沒人管它含有什么了”。
與此相關,《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鮮膜》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兩次推遲實施。“為什么推遲?因為好多企業做不到!”董金獅說,“第一次推遲,是有機構代表企業說’做不到’,理由是標準內容沒學習,不理解。”
第二次推遲的原因,負責起草該標準的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表示是“現在還需要做相關的風險評估”、“企業不具備提交產品檢測數據的能力”。“行業利益”導致了另一種奇怪現象——相關標準參差不齊,部分標準甚至比歐盟標準更嚴格,部分標準卻遲遲無法推出、嚴重滯后。“說好聽一點,每個行業協會都有‘引導產業發展’這個使命。”業內人士稱,譬如增塑劑協會,下面的會員大都是生產DO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