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心中的疑慮,記者走訪了克山金鼎亞麻紡織有限公司,期望在這里或許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克山金鼎公司是我國唯一一家集亞麻種子擴繁、亞麻種植、初加工、深加工的典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彩蓮”系列亞麻產品是我國進出口名牌產品。
在金鼎公司,記者見到了生產技術副總張洪波。張洪波告訴記者:“因為公司的產品全部出口,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企業的沖擊很大,但目前市場已經逐漸恢復,公司的發展形勢很好。亞麻紡紗生產已經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的80%。2010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了4個億,利稅4000萬元,進出口貿易額5000萬美元。”聽到如此介紹,或許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市亞麻產業復興的曙光。
“雖然目前亞麻市場的形勢很好,但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張洪波的話猶如一桶冷水當頭而下。近些年,我省的亞麻種植面積逐年萎縮,亞麻種植已由最多時期的208萬畝,銳減至現在的5萬畝。沒有了亞麻,加工企業只能依賴進口。黑龍江省亞麻紡織廠所用的原料幾乎全部來自國外。而金鼎公司稍好一些,但也有60%以上的原料需要進口。目前金鼎公司在克山和新疆分別有自建的1萬畝種植基地,但這和公司的原料需求比還遠遠不夠。原料被國外控制,說漲價就漲價,現在進口原料價格比去年翻了近一倍。如果不改變這一現狀,這些加工企業將只能受制于人。張洪波不無感嘆的對記者說:“原來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也幾經不適應亞麻產業的發展需求了,必須要連片成規模的種植,用先進的大型機械作業和灌溉,這樣才能降低成本,也利于統一管理提高亞麻質量。同時,國家也應該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提高農戶種植亞麻的積極性。”
“除種植以外,原料處理、成品生產和銷售等諸多問題也亟待解決。”據張洪波介紹,目前本市多數亞麻原料處理企業都需要進行技術升級改造。老的舊的生產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污染環境,也大大降低了亞麻產品的品質。目前,金鼎公司正對其原料廠進行改造,從原料處理環節完善產業鏈條。
據了解,“兩頭在外,受制約”,亞麻企業不僅是原料受國外制約,產品銷售上也受到國外企業鉗制。由于亞麻產品主要是對外出口,而國內各生產企業又不能達成有效的價格聯盟,再加上內需市場不能有效的拓展,這就導致產品銷售價格受外國壓制,進一步壓縮了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限制了亞麻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先建立有效的價格聯盟,再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品質以拓寬國內市場,這樣一定能打破國外的制約。只要我們亞麻企業能扎扎實實的完善好整個產業鏈條,逐步擴大種植基地面積,升級改造原料和產品生產技術,增加企業競爭力。我相信,我們亞麻產業一定會再創輝煌!”說起亞麻產業的未來發展,張洪波可謂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