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披露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55.2%,已超過美國(53.5%)。
對進口原油的過度依賴,被業界稱為“石油魔咒”。工信部的數據表明,在美國著力擺脫“石油魔咒”之際,我國卻陷入魔咒之中。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大地、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等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力推動“氣壯中國”戰略,是擺脫對石油過度依賴、破解“石油魔咒”的現實選擇。
我國陷入“石油魔咒”危及能源安全
據了解,最早把國家對進口原油過度依賴稱為“石油魔咒”的,是前美國白宮能源安全顧問戴維·桑德羅。近年來,美國為擺脫“石油魔咒”實施了包括提高國內石油產量、擴大天然氣消費、提高機動車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鼓勵新能源開發等多項舉措。
“盡管目前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但其石油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在下降,原油對外依存度也呈現逐年降低勢頭。”我國能源專家周大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07年美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67%,2008年降為65 .79%,2009年降至61.5%,2010年微升至62.7%,今年前5個月又降至53.5%。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喬治敦大學演講時甚至宣稱,未來10年美國將把石油進口量再削減1/3。
與美國相反,我國近年來石油消費比例快速上升,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擴大。有數據顯示,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2007年為49%,2008年突破50%,2009年達到53%,2010年達55%,今年1至5月則升至55 .2%。有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60%。
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增長,為一些別有用心的國際機構制造“中國能源威脅論”提供了口實。國際能源署在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石油消費增長幅度令人震驚。”而英國石油(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則稱:“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對于“中國能源威脅論”不必太在意,但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增長必須高度警惕。他說:“特別是在當前國際油價受地緣政治和突發事件影響而高位震蕩的大背景下,我國對石油的高度依賴,將給國家能源安全帶來威脅。”
降低石油消費力推“氣壯中國”戰略
我國如何破解“石油魔咒”?業內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借鑒美國的做法,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以此降低對石油特別是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
“美國逐步降低進口石油依賴的最重要原因,是對天然氣特別是非常規天然氣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廖永遠分析說,首先,美國多年來構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管網,在世界天然氣管網版圖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其次,美國以“氣”代“油”穩步推進,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其天然氣消費量達6500億立方米/年。
據了解,作為中國最大的油氣供應商,中石油率先啟動“氣壯中國”戰略。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能源巨頭紛紛參與進來。一項以擴大天然氣消費為內容的規模宏大的石油替代計劃開始全面實施,并成為我國破解“石油魔咒”的現實選擇。
“2004年10月1日,中石油西氣東輸一線的建成投產,標志著‘氣壯中國’戰略的開啟。”廖永遠說,隨后陜京二線、陜京三線、澀寧蘭復線、江蘇LN G接收站、西氣東輸二線等相繼建成投產。如今,一張總長度近四萬公里覆蓋27個省市區及香港特區的全國天然氣管網基本形成。按照國家整體戰略要求,中石油下一步還將啟動西氣東輸三線、四線以及陜京四線、五線等管道工程。
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油氣供應商也全面跟進,加大天然氣業務板塊的投入和開發,特別是中石化“川氣東送”項目的建成投產,為擴大我國天然氣消費注入了新動力。與此同時,以河北新奧集團為代表的民營資本也加快城市天然氣管網建設步伐。中國開始形成以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巨頭為主導、眾多民營資本參與的天然氣發展格局。
廖永遠說,盡管與美國等國家相比,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還很低,但不斷推進的“氣壯中國”戰略,對我國擺脫“石油魔咒”至關重要,同時對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意義重大。他說,天然氣作為清潔高效能源,1立方米熱值為8500大卡以上,是焦爐煤氣的兩倍多,相當于93號汽油熱值的1.17倍。而且,同等熱值的天然氣,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少43%,比石油少28%。
“氣壯中國”關鍵在“氣”兩大瓶頸亟待破解
實施“氣壯中國”戰略,管網是前提,氣源是關鍵。
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不斷擴大,目前解決“缺氣”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進口。中石油為此構建了中亞、中俄、中緬和東部海上L N G等四大油氣戰略通道。但廖永遠表示,實現“氣壯中國”的根本出路在于對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
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司長張玉清曾透露,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其中,低滲透氣(包括致密砂巖氣)資源達10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30萬億立方米,頁巖氣可達100萬億立方米。
據專家分析,目前制約我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的主要瓶頸有兩個,一是技術水平不高,二是價格機制不順。
技術突破被認為是實現我國非常規天然氣規模開發的關鍵。據廖永遠介紹,中石油近年來在低滲透氣藏勘探和開發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從而實現對我國目前最大的整裝氣田———長慶蘇里格致密氣田的有效勘探開發,2010年蘇里格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15年將達230億立方米。“但在頁巖氣勘探和開發上,中國剛剛起步。”他說。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會見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首席執行官傅賽時表示,為加快頁巖氣勘探開發步伐,中國已在《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科技重大專項中專門設立“頁巖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以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同時,能源局正在抓緊組織編制頁巖氣專項發展規劃,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建立頁巖氣開發先導試驗區,以早日實現頁巖氣產業化。
“美國之所以實現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價格。”周大地告訴記者,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天然氣市場終端氣價為70美元/1000立方米左右,美國市場氣價在120至180美元/1000立方米。高天然氣價格為美國投資者加大對頁巖氣的科技投入注入了動力。
專家們認為,目前我國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不順,特別是考慮“國際因素”較少,這不僅造成進口天然氣的價格倒掛,同時也給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帶來不利影響。理順天然氣價格,對“氣壯中國”戰略的推進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