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繼文物失竊案后,幾日前又發生工作人員損壞文物事件,一時間,文物安全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安徽省是文物大省,日常工作怎樣確保文物安全?安徽省如何做文物檢測和分析?與文物零距離接觸的工作人員要經受什么樣的訓練?……昨日,記者在省博物館了解了安徽省文物檢測與保管的情況。
一級文物檢測幾率很小
時隔兩月,安徽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研技術中心的陳華鋒再次看到上級下發文件,要求吸取幾日前故宮博物院發生的文物損壞案件教訓,在工作中加強對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視。5月份,故宮發生文物失竊案,他已經收到一次類似的上級文件。
“文物損壞是文物工作的極刑。”研究生畢業才兩年,陳華鋒已深知文物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故宮博物院文物被損事件,應該是個偶然事件,當事人接觸的可是國家一級文物。”陳華鋒在省博文保科研中心工作的兩年中,能接觸全省文物,但與國家一級文物面對面的機會卻一次也沒有。“對一級文物做科研需要國家文物局批準,省內文物工作者做這樣的科研機會很少,所以故宮的事件只是個案。”
500萬元購進了檢測儀器
故宮博物院證實文物損壞一事后,稱科研人員給檢測儀器輸入的數值出現問題,且儀器沒有再次確認功能,使瓷器受到擠壓被損壞。
這讓人想問,安徽省現在有哪些文物檢測儀器?這些儀器的使用過程中是否也會存在損壞文物樣本的危險?“此前,中心沒有檢測儀器,文物在修復和保護前,需要做化學分析和檢測,直接送到科大的研究室進行。”省博文保科技中心主任鄭龍亭說,直到2010年和2011年,省博才分別花300萬元和200萬元購進了幾臺專業檢測儀器。
“因為經費的原因,我們采購的儀器首先考慮實用性。”省博文保科技中心陳華鋒給記者具體介紹了主要儀器。“比如"傅力葉紅外光譜儀"和"便攜式X能譜儀",分別檢測文物有機成分和元素含量。”他說,有些儀器如果使用不善,對文物有損壞的危險。“比如處理紙張上蟲卵的熏蒸機,用的是環氧乙烷氣體,如果遇到明火,或者濃度不合適,會引起爆炸。”
新手三年不能提取文物
這次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在檢測環節被損,但這只是影響文物安全的一個環節,后期保管是文物安全工作的另一個重要環節。
省博保管部李治益常年負責文物保管工作,他說,為了確保文物不被人為損壞,到文物保管部工作的新人三年內是不能提取文物的。“新人要從給保管部的老同志做外圍助手做起,先觀摩怎么提取不同類型的文物,再從不容易壞的文物開始提取,熟練后再慢慢擴大提取范圍,直到獨當一面。”
三年都不讓提取文物?別以為提取文物是個簡單的事。“青銅器、書畫、木雕等好多種文物都易腐蝕,提取時一定要戴手套;有耳朵和提梁等附件的文物,不能直接用手抓附件;組合文物要分塊提取……”李治益說,新手只有在常年的觀摩中,才能積累每種文物的提取方法。
而現在想成為博物館提取文物的新手,門檻也很高。李治益說,博物館保管處現在新招收的人才都是碩士以上學歷,這些高學歷人才到文物保管處,也必須從觀摩做起。
裝物木匣兩米內抗摔
除去人為提取因素和設備因素,裝文物的器皿決定了文物保管和運輸途中安全與否。“我們的珍貴易損文物,都有專門定制的木匣盛納。”李治益說,這些盒子內部全是軟體,完全按照文物的形狀大小刻出模子,文物裝在里面可以得到固定且抗摔。
說到木匣的抗摔能力,李治益說曾有其他博物館對這樣的盒子做過試驗,將一個非文物的瓷器裝進盒子內,將盒子從兩米高度摔到地上,盒子和瓷器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