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以來,棉漿、粘膠先于棉花止跌回穩。7月,國內棉花328單月跌幅達17%,目前仍處于下跌通道,已跌破2011-12年國際棉花的收儲價格19800元/噸;但7月中旬以來,棉漿、粘膠短纖的價格則略有回升,粘膠短纖和棉花的負價差持續收窄,從底部-5000元/噸收窄到目前的-1500元/噸。
粘膠行業盈利的企穩體現了行業內對于旺季臨近下游紗線企業補庫存的良好預期,但仍不足以判斷行業盈利的反轉。粘膠行業經過6-7月兩個月高價原料庫存(棉短絨、棉漿粕)的消化,7月中旬以來,棉漿價差有所擴大,粘膠短纖價差企穩。以目前粘膠短纖18000元/噸、棉漿粕11000元/噸的價格,行業開始扭虧為盈。
7月底開始,龍頭廠商的復產和新產能的逐步投放也基本確認了行業扭虧的趨勢。前期減產的粘膠廠家開始陸續恢復,三友、賽得利、翔盛、龍達、阜寧澳洋、高密銀鷹等均在復產的進程中。新產能方面,新疆富麗達已開始投料,雅美一條生產線也計劃先行投產。
國內木溶解漿逐步投產。8月初,青山紙業新建木溶解漿生產線建設接近尾聲,預計9月底可順利投產。隨著國內木溶解漿的逐步投產,粘膠短纖行業的原料瓶頸逐步被打破。
旺季臨近、粘膠盈利將逐步提高。隨著9-10月新棉的上市、旺季的來臨、開工率的提高,粘膠短纖行業的盈利水平將逐步提高。我們將密切關注8月中下旬紡織行業的訂單情況。
短期內,復產及新投放產能可能仍需時間消化,下游紡織服裝需求的復蘇有待觀察,維持行業的“中性”評級,建議關注澳洋科技。粘膠短纖龍頭以富麗達、澳洋科技、山東海龍、三友化工為主,上市公司中以澳洋科技彈性最大,粘膠毛利每擴大1000元/噸,EPS增厚0.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