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吉林化纖定增方案調整主要是因為近期市場低迷導致公司股價走低,也就是公司所述的‘由于市場情況發生變化’。”深圳一投行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定向增發需要機構參與。機構參不參與主要是看公司拿到定增核準批文后當時的市場價格,有利可圖參與,跌破定增價就不參與。”
吉林化纖昨報收于5.73元,較之調整后的非公開發行底價(5.36元)高出0.37元,比例為6.9%。如果按照先前的6.23元底價,則已跌破定增底價,打了9.2折。
“我是定增方案出臺后買的吉林化纖,成本在7元左右。本以為定增價格有支撐,沒想到股票隨大勢持續下跌,現在定增價格干脆來了個下調。方案宣布還沒有兩個月,公司怎么這么隨便!”孫女士憤懣地說。當記者將投資者的疑問轉述后,王秋紅表示:“現在二級市場價格就這樣,我們也沒有辦法。6元多的價格沒辦法增發,其實我們第一次(指2010年提出的非公開發行方案)定增價格也是5元多。”
去年定增“無疾而終”
王秋紅所提及的“第一次定增”,指的是吉林化纖2010年度非公開發行方案。2010年4月22日,吉林化纖披露定增預案,擬以不低于5.9元/股的價格向包括化纖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不超過20000萬股,融資額不超過10億元。募集投向包括提升改造建設年產5萬噸竹纖維項目、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搬遷技術改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三項目。化纖集團承諾現金認購不低于15%的發行股數。去年5月22日,該方案吉林省國資委批復同意;6月7日,獲得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吉林化纖2010年度非公開發行方案在獲得股東大會通過便無下文。更令人生疑的是,吉林化纖對于該方案的進展居然給出了兩種說法。在6月25日披露的《2011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中,吉林化纖稱“由于市場環境變化,未能實施”。而兩個月前4月27日披露的2010年報中,吉林化纖給出的解釋是“由于環保核查等因素,沒有申報材料”。
去年定增“無疾而終”究竟是因為“市場環境變化”,還是“環保核查等因素”?“去年定增不是終止了,而是因為有些材料沒來得及報送、時間過了。”王秋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