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時車輛緩行、高速公路在霧天封閉、飛機因大霧停飛等,都是因為大氣能見度低,不過國內還沒有精密儀器可以精確測定能見度,一些氣象觀測站點也仍用傳統的人工觀測方式。昨日,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這一空白將被“成都造”透射式能見度儀填補,由科技部和國家氣象局立項資金支持的成都透射式能見度儀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已經研制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透射式能見度儀,明年底進入大批量生產。
“能見度除了傳統的人工測量外,也可以用儀器測量。”透射式能見度儀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總工程師劉慶介紹,測量儀器按照其原理分為散射式和透射式,這兩種測量儀器在國外均已商品化,而國內只有散射式能見度儀實現商品化,且其核心部件還要依賴進口。
劉慶告訴記者,透射式能見度儀是通過測量空氣對光的衰減,直接得到能見度數值。“這種測量的精度高,可以適應各種氣象條件,是被公認為最符合國際氣象組織對能見度定義的產品。”劉不過,這種儀器系統非常復雜,安裝精度和成本非常高,目前國內還沒有產品生產,全靠進口且售價一般高達每套60萬元左右。所以除了機場以外,其他如氣象觀測站、高速公路等都因價格昂貴沒有安裝。
據悉,成都透射式能見度儀將用在氣象、交通、環保、軍事等眾多領域。據介紹,氣象部門若能實現能見度自動化觀測,其工作質量和效率將大幅提升。能見度儀可實現高速公路因大霧或嚴重霾污染情況下的智能化管理,通過與限速顯示屏和測速雷達的聯合使用,可以不再因霧而關閉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