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負責人認為,首先對大儀網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完全一致。大儀網建設的重要性已在科技系統形成了共識,認識逐漸加深,但其他部門思想認識上并沒有到位。推進這項工作,不是靠一個科技部門能夠單獨組織和實施的,需要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和配合才能做好工作。
其次,資源聚集和整合的難度相當大,長期以來,因為本地科技基礎條件基礎薄弱、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造成重復建設、效率不高,公共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被部門、機構,甚至個人占有,在使用上互相保守、封閉,合作精神欠缺,極大地削弱了本地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儀網在建設和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與現行體制發生程度不同的摩擦、碰撞和矛盾,表現在資源主體(提供者)不主動、不積極不愿意開放,工作的社會化程度推進不夠,機制不靈活。
再次,大儀網發揮的作用和效益遠遠不夠,大儀網的建設和整合并不是最終目標,最終是要運行服務,為創新提供支撐。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更新、完善與開發,才能更好地起到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共享范圍還不夠寬,仍有很多企業對儀器共享還不夠了解,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發揮作用和效益還遠遠不夠。
94個平臺未能物盡其用
在大儀網不斷建設和完善的同時,一大批與大儀網類似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正以雨后春筍的速度不斷地涌現。截止到2010年,江蘇省新增了6家省級公共服務平臺,10家市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省市公共服務平臺總數已經達到了94家。
這些服務平臺的種類也涉及多個方面:既包括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也有公益研究與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還有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同時這些平臺在不同服務領域的搭建也不是一家獨大,而是遍地開花:在江蘇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之中,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有33家,公益研究與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有37家,科技中介服務平臺有9家,真正做到了各有側重,面面俱到。
針對這些服務平臺,南京市科技局也參照《江蘇省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管理辦法》出臺了《南京市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管理辦法》。為了加強對這些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的管理,《辦法》中一些規定聽上去也頗為嚴格,比如第六章第十八條“驗收和考評”規定:南京市科委將對已建和新建并通過驗收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實行動態管理,每三年進行一次績效考核評估,對評估優秀的給予滾動支持,對評估不合格的責成限期整改,連續兩次評估不合格的將予以摘牌。
據相關人士透露,這項規定的出臺變相地反映了目前市場上的一些平臺并沒有完全發揮作用,這些平臺有的由政府出資建設,但主要還是由承辦單位負責,有的平臺提供的服務無人問津,同時也有一些平臺本身的服務量較多,缺乏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提供更多的服務。
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平臺服務的展開遇到瓶頸存在著主客觀的問題:主觀方面包括一些科技型的企業還是更傾向于自主創業,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它們更愿意選擇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客觀方面就是有時平臺服務標準不一,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企業也不易控制。
另外,大部分平臺與企業有距離,并不能零距離服務。比如說,有的平臺在高校,但是企業在園區,這樣利用的難度就比較大。所以管理辦法的制定和實施也是希望在將來更多地提高平臺和企業之間合作的契合度,鼓勵高利用率和服務性較強的平臺,整改或是摘牌不合格、效率低下的服務平臺,同時也解決現在存在的園區產業聚集度不高、產業分散的問題,通過在園區搭建專業平臺,形成產業聚集,真正的讓平臺發揮充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