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立項和建設的不透明性,以及產出物的污染隱患,直接導致了公眾對PX 工程的抵制情緒。 攝影/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甄宏戈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PX生產國和消費國。人們對這個“低毒類化學物質”的抵制沖動,急迫到來不及了解PX的真相與假象;政府對這個繁榮產業的發展沖動,急迫到來不及權衡利益與風險
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一些旗幟鮮明地反對PX化工的人,可是這些人也許并不知道,那些寫滿他們訴求的“旗幟”,就是用PX的下游產品——滌綸制作的。這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現實,一個讓化工行業和公眾都感到尷尬的現實。
PX的學名為“1,4—二甲苯”,又叫“對二甲苯”,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屬芳烴類化合物。作為一種大宗化學基礎原料,PX用途廣泛得令你難以想象:它除了可直接用作顏料、油漆稀釋劑和工業溶劑外,用PX制成的聚酯材料可用來生產飲料瓶和各種絕緣包裝;聚酯纖維(即滌綸)除用作紡織面料外,還可用作輪胎簾子線、運輸帶、消防水管等;用滌綸制成的無紡布還可用于室內裝飾、地毯底布、醫藥工業用布等。
產業格局
正是由于PX的下游產業如此繁榮,它才成為化工領域的一個重要角色。從上世紀90年代起,全球對PX的需求量便一直呈增長趨勢。從1990年到2004年,PX的年均需求增長率為8.4%。目前,世界PX需求的年增長率為5.8%。預計到2014年,世界PX需求量將增加到3480萬噸。
在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長期從事化工化纖工程設計的徐坡撰文指出,目前,世界的PX產能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早在2008年,亞洲的PX產能就已達到2460.5萬噸/年,占世界總額的74.15%。而亞洲的主要PX生產國為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和泰國,未來幾年新建PX裝置也主要集中在亞洲。除亞洲外,美國也是PX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大國;而中東地區由于富含石油資源,也是未來PX及其相關產業的新興增長區。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石化輕紡發展部處長郭琛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截至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PX生產和消費國,產能占全球20%左右,消費量占全球30%左右。由于下游PTA(精對苯二甲酸)產能發展迅速,國內PX生產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已投產的PX項目,總產能為876.5萬噸/年!笆濉逼陂g,還將有四個項目上馬,其規模都在60萬~80萬噸之間。
為促進PX產業的發展,2006年,國家發改委曾分別制定了對PX和PTA的“十一五”建設項目布局規劃,專門對二者的生產作出部署。
業內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目前,國內PX項目的核心生產工藝都需從國外進口,由于PX的主要工藝被UOP等國外大公司壟斷,由此帶來的專利費高得驚人,占到總投資的10%~15%。為解決這個問題,“十二五”期間,國家對PX產業的支持將側重于工藝研發層面,以提高PX生產裝置的國產化率。
選址之惑
在工業上,PX的產業鏈簡單清晰:它來源于石油,主要用途就是生產PTA,而絕大多數的PTA,又都用來生產聚酯,包括聚酯纖維、薄膜和瓶片。
一位長期從事PX貿易的業內人士解釋說,在生產過程中,PX與石油是密不可分的。PX的生產步驟一環扣一環,都發生在一個名叫“芳烴聯合裝置”的整套設備里。由于這一系列工藝需要用水,再加上為了便于運輸,因此,PX項目多依水而建,而這些地方往往都是資源豐富、人口稠密的經濟發達地區。
對此,中國聚酯網站長王舒宏指出,相比生產過程,PX的儲存與運輸環節可能蘊含更大風險。這是因為,PX既是易燃液體,同時也容易凝固,凝固點只有13.26°。因此,貯運時既要遠離火種、熱源,避免陽光直曬,又要有保溫設施,并防止泄漏。
一位業內專家也舉例說,國內某PX項目雖然距離上游產業較近,但由于附近沒有PTA產能,產品只能外運,于是在運輸過程中頻頻出現凝固問題,并導致工廠時時停工。由于PX易燃,因此凝固后再融化就存在一定危險,并且也增加了成本。
由此可見,單從PX項目自身特點出發,其選址的原則有“三近”:離煉油企業近,離下游PTA工廠近,離大江大海近。國家發改委的“規劃”就明確要求:新建PX項目必須以大型煉化廠為依托,并盡量與PTA企業的分布相匹配。這正是從整個產業鏈來考慮PX的布局。
但是,環保部副部長潘岳曾指出,“化工石化行業在開始布局時考慮經濟發展多,考慮環境保護少,尤其是在規劃決策階段未能從區域、流域整體考慮產業布局的環境風險!
2009年,國家環?偩(現環保部)對各大水域價值4500億的化工石化項目進行了一項環境風險排查。結果顯示,我國各大水域石化化工行業布局不合理的“先天性”環境風險隱患突出。一些化工石化區和大型企業布設在城市水源上游或緊鄰居民集中區,對社會生產和群眾生活安全構成威脅。同時,一些地方不顧資源環境條件,爭相加速新建、擴建化工石化區,個別地方重要江河沿岸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化工石化區和危險化學品碼頭、港區。
環保部在這份報告中指出,“這種布局性的環境風險一旦形成,短期內無法解決,因為搬遷的各種成本太大,只能采取一些被動的補救措施。”
專家也指出,一方面PX項目要求盡可能地靠近江海、港口,另一方面,在此種條件下,如果貯運中發生泄漏,后果更為嚴重!斑@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對于決策者來說,就是一個利益與風險的權衡問題!
有觀點稱,國內一些包括PX項目在內的化工園區,離市區太近。對此,多位專家表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國內的PX項目多是在2004年以后才發展起來的,大多建在大型化工廠早年預留下來的場地上。這些化工廠在當初建廠時,都選在了相對較偏遠的位置,但幾年下來,市區就已擴張到化工園區的附近。
按照上述解釋,“化工廠建在市區附近”的問題,實質上變成了“市區建在化工廠附近”。
毒性幾何
PX究竟有沒有毒,有多毒?這個問題恐怕是人們最為關心的。
根據化學品安全說明書(MSDS), PX屬于低毒類化學物質,對人的眼部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濃度時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短期內吸入較高濃度時,可出現眼及上呼吸道明顯的刺激癥狀、眼結膜及咽充血、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四肢無力、意識模糊、步態蹣跚。重者可有躁動、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樣發作。
在急性毒性方面,其“半數致死劑量(LD50,經大鼠口服)”為5000毫克/千克,而食鹽的這一數值則在4000~5000毫克/千克,二者毒性差不多。
不過,MSDS也指出,長期接觸PX,工人常發生皮膚干燥、皴裂、皮炎,產生神經衰弱綜合征,女性發生月經異常等狀況。
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PX定義為“第三組致癌物”,即現有的證據不能證明其對人類致癌。
有傳聞說,國際組織規定,PX工廠與居民區的安全距離為100公里。但王舒宏表示,這種說法是子虛烏有的。事實上,國外很多PX工廠跟居民區都相隔很近: 美國休斯敦280萬噸/年PX裝置距6萬人城市的距離為1.2公里;新加坡裕廊島埃克森美孚煉廠37萬噸/年PX裝置與居民區距離為0.9公里;日本橫濱NPRC煉廠35萬噸/年PX裝置與居民區僅隔一條高速公路。
就國內而言,根據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制定的《石油化工企業衛生防護距離SH3093-1999》標準,依據風速和污染物的不同,防護距離有所不同,但標準中的推薦值一般都在1公里以下,PX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一位曾從事環評的業內專家也指出,盡管PX本身毒性很小,但其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種副產物,如苯、乙酸、乙酸乙酯等有機物,以及石油中含硫雜質經化學變化產生的硫化氫,這些物質的毒性都很大。此外,就石油化工整個行業來說,PX遠遠并不是最毒的,甚至可以說,它還算是其中相對較安全的。
這位專家也承認,在世界范圍內,PX項目存在著由發達國家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這固然與上下游產業發展有關,但發展中國家的環保壓力要比發達國家小,這顯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