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新棉年度臨近,棉價加速下跌。6月末,川、渝市場現貨3級新疆棉價為2.5-5.6萬元/噸。受紗、布庫存增長,紡企資金周轉日趨緊張影響,棉市低迷基本呈現有價無市狀況。7月上旬,3級新疆棉價跌倒2.3-2.45萬元/噸,中旬跌至2.2-2.38萬元/噸,下旬跌倒了2.1-2.17萬元/噸,較6月末同比跌了4000元/噸,跌幅達16%。此間,撮合市場合同交易價已跌至2萬元/噸左右,但紡企并不感興趣,據相關會員企業反映,一是撮合交易中對具體的棉花選擇性差;二是交割麻煩,棉包的公檢并不很嚴格,實際交割中補差結算條款,對企業不利;三是需求不足,企業只能維持性生產,因此大多在現貨市場零星購買。
二、滌短:價格相對平穩。雖然紡企關車情況蔓延,但由于滌棉混紡紗、布多為川、渝紡企主力產品,且T90/C10 、T80/C20甚至T95/C05配比的紗、布占有較大比重,故對滌短的需求量仍然較大。7月份滌短價格震蕩波幅相對較小,主流價格在1.32-1.35萬元/噸,偶有1.31的低價或1.37的高價出現。中化纖滌短主流價格在1.13-1.15萬元/噸,少數中化纖企業已在紡企中形成了初步的品牌,如重慶雙龍滌短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三、紗、布:行情低迷,庫存增加,紡企經營日趨艱難。近期,紡企經營受到多方的制約和擠壓,一是后道生產企業關停情況增加,針織企業大面積關停致使紡企針織紗線已基本無銷量。織造企業情況稍好,織布用紗還有一定銷量。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公布以來,印染瓶頸作用更為明顯,據相關會員紡企和商家反映,目前印染廠滿負荷生產,仍無法滿足印染整理加工的需求,經銷商和服裝企業需排隊等候,對紡企坯布形成制約。二是棉價下跌,對紗、布銷售形成壓力。月內棉價持續下跌,紡企買進即虧,還要消化原來的高價原料紗、布,紡企購進原料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機臺至少要維護性開車,后道經銷商可不會這么干,手中無訂單就不會再進貨,現款充足還可以提高議價能力。三是來自經濟改革的壓力,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對內銷市場的壓力持續增長,而對通脹的預期和抑制,國家已表示不會放松,因此,紡企困難的日子還將繼續下去。新棉上市和夏秋換季中,可能會稍有緩和,但也無法使紡企的經營根本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