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受擾資金短板
“如今我們的生活更有希望,更有奔頭了。”8月27日凌晨3點,記者隨海南農墾膠工陳愛蓮到她家橡膠地割膠,這是她一路上感慨最多的一句話。
陳愛蓮是海南省瓊海陽江農場的一名普通膠工。像往常一樣,她與家人穿梭在橡膠樹間,直到上午9點左右,將割出的膠水拉到收購點去賣。這樣的生活,陳愛蓮已經過了20多年,但她越過越有勁頭,因為與以前相比,同樣的付出,收獲卻大不一樣。
“以前割膠,我們每月只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資。現在膠樹是自己的,只要撫管到位,每月除了上繳農場的部分,還有1萬多元的收入。”陳美蓮放下手中的膠刀,正了正頭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種了800多株膠樹,為了保護膠樹,每天只割其中的一半,在每年8個月的割膠期中,膠價好的時候,每月收入能達1萬多元,光橡膠一項年收入就有10多萬元。
記者了解到,如今膠工的收益增加除了得益于海南農墾按照“完成上繳、剩余歸己、統一收購、市價結算”的指導思想,調動了膠工的積極性,以及橡膠價格不斷攀升外,農行的積極介入也給了膠工們極大的金融資金和服務支持。
今年初,海南氣溫比以往都低,橡膠撫管的資金投入更高,當時因為資金緊張,陳愛蓮眼看著割膠期不斷延后,心里別提有多急。她說:“割膠延期一天就少近1000元的收入!”很快,農行海南省分行與海南天然橡膠集團聯系,制定貸款方案。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農行海南分行給海南橡膠集團以及膠工發放貸款2億多元,解決了公司和膠工的燃眉之急。
第三產業獲得扶持
據悉,為進一步拓寬農墾職工的收入渠道,海南農行結合橡膠割膠時段集中,以及海南農村生產實際情況,成功研發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國營農場職工小額貸款”產品,鼓勵農場職工開展第三產業。
作為瓊中縣嶺腳農場的一名普通膠工,陳太潘家中除了近千株橡膠樹割膠的收入外,他還在農行的指導下,將周邊多戶農場職工集中起來,采取多戶聯保的方式,從農行申請了小額農戶貸款,發動大家利用割膠的間隙,積極開展種桑養蠶,發展第三產業。
陳太潘在采訪中透露,綠橙是享譽省內外的瓊中特產,在瓊中種植綠橙發家致富的大有人在。好幾年前,陳太潘就想利用割膠的空閑時間開展第三產業。最開始,他將目標盯住了綠橙,但經過打聽發現投入不菲,而資金恰好是他的短板。于是,這一計劃不得不擱淺。
在了解到農行推出了小額農戶貸款后,正好此時瓊中縣正在推廣種桑養蠶,陳太潘的心思一下就活絡起來。他走家串戶,磨破了嘴皮子,發動左鄰右舍共同申請每戶最高不超過5萬元的小額農戶貸款,大家抱團走上了種桑養蠶這條新興的致富之路。
據陳太潘介紹,在農行和當地政府的帶動下,他周邊已有65戶農場職工開始種桑養蠶,農行累計發放貸款186萬元。如今的嶺腳農場,處處可見青翠的桑樹隨風招展,嘗到了養蠶甜頭的膠工們干勁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