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去年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中國化纖循環經濟聯盟宣告成立,目前運轉如何?您認為聯盟模式能否成為今后行業發展的通用模式?在聯盟構建與實施過程中,應當重視的問題有哪些?
趙向東:去年成立的中國化纖循環經濟聯盟由化纖協會牽頭,由再生纖維生產商、設備制造商、再生纖維應用單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組成,目的就在于打造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平臺,全面提升再生纖維產業地位和創新能力。目前該聯盟運行良好,正在重點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工程化技術開發等工作,今后還將陸續推進回收體系建立新產品市場推廣、認證和標準體系、品牌建設和消費理念引導等。
產業聯盟是推動行業創新的一種主要手段,它可以有效整合各種優勢資源,搭建一個產業綜合研發平臺,可以解決單個企業和單個行業無法完成的重大技術裝備、聯合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等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聯盟構建時應當在政府指導下實現“縱橫結合”,縱向的既要包括上游原料和主要輔料生產企業,也要涵蓋主要下游生產各環節企業,甚至需要覆蓋到最終端產品和市場;橫向的包括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還需吸收設備制造企業、工程公司等參與。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需要分環節、分階段進行,例如基礎研究工作重點依靠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只需部分重點企業參與;工程化、產業化部分就更多地需要工程公司和設備制造廠家、重點企業一起參與。
高性能纖維應用需要頂層設計者
記者: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性能纖維近幾年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但也面臨成本、應用、標準、技術等諸多問題,下一步要如何解決?
碳纖維可編織等綜合性能在飛機制造中廣泛應用,使一架飛機減少4萬多個緊固件。
趙向東: “十一五“期間國內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實現了“三個初步”:初具生產規模、初上技術水平、初步滿足國防軍工和工業領域的基本需求。
“十二五”時期,在產品的生產和開發領域,重點是完善和提升,一方面引導企業完善技術裝備、優化工藝流程、研發匹配助劑等工作,達到連續、穩定、低成本、規模化生產,進一步鞏固、夯實“三個初步”;另一方面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研發更高性能、更高水平的纖維材料,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在高性能纖維應用領域,重點工作就是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營造環境;與各專業機構合作,建立和完善高性能纖維從標準、規范、認證、檢測到評價等服務平臺;聯合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重點是在高性能纖維應用領域的設計、使用、修復、回收等環節的研發和人才培訓。其中,重點與各行業設計部門進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讓他們多了解國產高性能纖維發展情況,提出要求,在產品設計上廣泛應用。比如以往碳纖維作為飛機制造材料,只應用了它的高強度、高模量等性能,用量僅占飛機制造總材料的20%左右。而現在空客380、波音787的設計師把碳纖維的可編織等綜合性能廣泛應用在飛機制造中,改變了飛機傳統制造方式,使一架飛機減少了4萬多個緊固件。雖然飛機的材料成本增加,但綜合制造和運行成本大大下降,而且安全性能得到提高,從而使碳纖維作為飛機結構和功能材料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此外,我們還將積極促進產業鏈行業協會協作,共同推動高性能纖維的市場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