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高技術纖維發展空間大
政協提案的觀點是,江門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傳統卻極具潛力的行業,建議搭建形成合力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完善紡織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改善紡織產業結構性矛盾。
但具體怎么做,來自紡織企業的聲音更為實際和有針對性。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惠玲說,當前國家十分重視高技術纖維的發展,正謀求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這樣的背景下,江門市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高技術纖維開發和生產的重任,利用現有企業的研發條件,重點發展高技術纖維,引領中國高技術纖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拉動整個紡織產業鏈的升級和提升。
她以錦綸為例分析說,雖然中國目前是錦綸生產大國,但每年還是要從國外進口30多噸的高技術錦綸纖維。目前,世界化纖總量中,錦綸所占比例為10%,而在中國,錦綸產量僅占化纖總量的4%。應用方面,目前中國的錦綸主要用在民用絲、地毯、簾子線、薄膜等方面,在軍工方面美國軍用服裝方面錦綸的利用為90%,中國的軍用被服目前的用量還不到1%。因此,錦綸行業尤其是錦綸高技術纖維未來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應用空間。
“高技術纖維與國家發布的新材料、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環保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密不可分,要全面發展這些產業并逐步實現所需新材料的國產化,就必須全面推進高科技纖維的產業化。”陳惠玲說。
記者了解到,就在江門當前要大力發展的幾大新興產業中,對高技術纖維的需求也很大,比如新能源里面的風電,大型風電葉片全是玻璃鋼制的,而部分高性能玻纖依賴進口;而高鐵座椅、椅套、窗簾最理想的材料也需要極具抗燃性的高技術纖維。業界認為,江門市當前正在臺山川島大力發展風電,新會區南車項目發展中也遇到高端原材料瓶頸問題,發展相關高技術產品迫在眉睫,若是就近有這方面的配套供應,是一舉多得的事。
建議:加大紡織業政策扶持力度
陳惠玲認為,高技術纖維是難度極大的創新工程,是多學科、多領域、多類人才的合作運作,因此應強化“產學研用”攻關體系,加快產業升級。由于高技術纖維材料產業涵蓋了高性能纖維、生物質纖維及環保型纖維材料、新型高功能化、差別化纖維及納米纖維及納米復合材料等具體高技術品種,因此應結合具體單個品種研發具體技術目標和內容,攻克關鍵技術,推動良性發展。
政策上,她建議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整合產業鏈;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群;加強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創新;鼓勵引進高端人才。“江門紡織行業的企業申報及投資這類國家鼓勵、市場前景廣闊、絕對有利于科技發展和民生的高技術新材料項目,但沒有發展用地指標,導致發展受限;部分職能部門對江門市高技術新材料發展不夠重視,導致想申報投資這些高端項目的企業申請資料上升不到省或國家層次。政府在紡織行業的用地指標、優惠政策,沒能落實到位。”陳惠玲說。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目前江門對紡織行業的相關科技研發配套平臺進行了著力完善。2004年9月,江門市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2007年3月,新會被評為“中國化纖產業名城”。2007年五邑大學經江門市科技局批準成立了“江門市紡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010年12月26日,江門市紡織工程學會成立,該學會共有單位企業15家、個人會員70人。學會成立后,將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開展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以及技術咨詢等服務,組織科技成果和產品展覽展示活動等。
“江門市擁有能自主創新升級的潛在新材料企業很多,占比工業總值的17%以上,如果能把這17%的工業力量升級到高技術新材料,所帶動的地區經濟效應可想而知。”陳惠玲說。她認為江門如果在新材料這個支柱產業上努力一把,既把原來的產業做好,同時在原來產業的技術和實力的基礎上拔高,將來江門市的紡織化纖工業將演變為高技術新材料產業,江門將是中國化纖新材料發展的圣地,也將迎來中國化纖新材料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