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這些年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17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2項。更令人欣喜的是,其創新成果,90%以上轉化為部隊保障力和戰斗力。
帳篷不重了
炊事帳篷整體減重30公斤,從需要3-4名戰士20分鐘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到現在僅需2名戰士10分鐘即可完成;野炊箱組裝備連及相當于連建制的伙食單位,由3個箱組和1個帳篷組成,整體減重超過60公斤;單兵攜行具支架、后勤車輛等,均可大幅減重……這些都是該所所長張建春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把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應用到軍需裝備后的效果,對提高部隊后勤裝備運送效率,提高部隊機動性意義重大。
“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離不開持續的科技創新。因此,我們必須始終站在戰場第一線,部隊需要什么,我們就解決什么”,該所政委趙桂林說。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僅過去的一年,他們就取得一系列喜人成績:在信息化作戰服裝系統關鍵技術研究方面,成功研制出一體化作戰服裝系統樣品,集成戰場感知、信息處理和綜合防護等功能,整體技術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同類產品水平;新一代作戰防護服裝,形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對位芳綸和木質陶瓷國產防彈材料系列,防彈衣和頭盔用國產芳綸材料替代率分別達到100%和50%。
鞋子不臭了
“一年6條毛巾會不夠用?”在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調研時,咋聽到這個數字,張建春這個北方漢子怎么也想不通。現場考察發現,由于長期生活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官兵的毛巾一直是濕乎乎、黏答答的。原來,官兵的棉質毛巾不是用破的,而是被霉菌侵蝕破的。每天用這樣的毛巾擦臉、洗澡,很多官兵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皮膚病。
無獨有偶。在廣州軍區某部營區,一個大宿舍住著十名戰士。一雙雙作戰靴散發出的濃烈臭味,能把想進門的人“頂出來”。
事情雖小,卻直接影響官兵戰斗力生成,張建春帶領研究團隊,協調地方企業,研制出一批漢麻纖維制成的毛巾和作戰靴送到官兵手中,困擾官兵多年的難題頃刻解決。穿上新鞋的官兵們高興地說鞋子不臭了,而且不褪色。
堅持科研選題,部隊不急需的不立項,部隊未應用的不報獎,官兵不滿意的不結題。他們把90%以上的科研項目都定在解決部隊吃穿防等“身邊事” 上。壓縮干糧是我軍基礎軍用食品。但長期以來,由于受高油脂成型工藝制約,連續食用易出現燒心、便秘和稀便問題。這個所軍用食品研究室主任劉嘉喜帶領課題組,發明高壓霧化成型新工藝,實現3大營養素和主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全面均衡。新型壓縮干糧口感好,營養全面,持續維持體能效果佳,連續食用無不良生理反應。目前他們研制的壓縮干糧已試裝部隊,該課題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大門敞開了
后勤的技裝備具有典型的軍民通用特征。為實行軍需科技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這個所認真實施借人才、借資源、借平臺(簡稱“三借”)舉措,敞開大門搞科研。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6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新型紡織材料在軍用被裝領域應用為主要合作內容,合作開展試驗室共建;與云南航天工業總公司等共建“清潔能源科學與技術實驗室”,促進高效節能加熱技術的深化研究;組織新一代軍需裝備發展科技座談會,邀請14名院士、31名專家教授,深入探討軍需科技裝備建設發展的關鍵問題。該所聘請16名院士為軍需科研顧問指導重大科研項目研究,招聘10多名經驗豐富的部隊勤務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干參與 “四個新一代”后勤裝備科研。如今,該所崛起一個學歷高、能力強、后勁足的高素質人才方陣:培養出院士后備人選2名,國家千百萬工程人選1名,全軍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2名,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3名;有3人次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獎”、“周光召基金會應用科學獎”;有18人次被國家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以及總后科技“金星”“銀星”和“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