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上午,江蘇省環保廳官網公布數據顯示,江蘇28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中,已有206個實施第三方運營維護,第三方運維比率約73%;全省空氣自動監測站178個,其中有62個采用第三方運營維護方式,第三方運維比率為34.8%。
據介紹,“十一五”末,江蘇就及時開展了"十二五"環境監測點位的優化調整工作,逐步加強監測點位的標識管理和監督檢查。目前,江蘇已建成“高標準、全覆蓋、最先進”的太湖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控系統,江蘇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建設已實現了縣級以上城市全覆蓋和空氣日報、預報在網上的實時發布。我省目前還在研究建立區域環境監測數據可信度評估體系,開展探索地表水斷面監測數據可信度評估工作,就監測過程的各個環節開展細化和量化研究。
近年來,我省結合事業單位崗位改革,逐步實現環境監測行政管理與業務技術的分離,建立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社會資源分工合作的現代化環境監測模式。監測行政管理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推進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監測體制機制、制定各項監測制度、編制規劃計劃、加強環境質量監督管理、協調解決重大環境監測問題上。監測機構則重點抓好業務技術,實現技術立站、科學監測,使環境監測行政管理部門成為管理的龍頭,各級環境監測站成為技術的龍頭。
據悉,蘇州等地已經以公開招投標方式向市場購買環境監測服務,由第三方社會檢測公司承擔具體的環境監測試點工作。這樣,環保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可以從具體的監測事務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精力從事環境監測的組織實施、質量管理和技術研發,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成為環境監測的監督管理部門。
目前,我省已經組建了環境監測協會,力爭通過強化環境監測能力認定與資質管理,建立有效的準入和淘汰機制,進一步規范環境監測行為,加強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質量管理。此外,江蘇省先后成立了蘇協環境技術研究院(民辦)和蘇力環境監測有限公司(國有),在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的指導下共同完成“三同時”驗收監測、總量減排監督性監測等任務,有效緩解了人力資源不足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