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機械工業“重整機、輕零部件”的發展態勢,使得通用零部件企業“先期不足,后期發展乏力”。鄭州機械研究所研發中心主任劉忠明表示,國產零部件在產品質量和生產一致性上跟國際品牌有較大差距,也不是說在哪一點上真的差很多,而是在很多方面都差那么一點點,總得來說就差不少。
首先,企業面臨成本上漲所帶來的巨大經營壓力。鋼材、有色金屬等原材料繼續呈高位運行態勢,土地、能源緊缺,勞動力成本還將上升20%~30%,環境監管加大等等,令眾多小企業感到難以適應。雖然增長的態勢不變,但整個行業粗放發展的模式卻亟待改變。產能擴張過快導致市場競爭加劇,而最終可能引發的業內競爭格局變化。
其次,產品成本上升很快,但產品價格卻很難上提,即使提了一些價也難以抵消成本的上漲,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降低、加工貿易政策調整、歐盟對原產中國鋼制緊固件反傾銷調查等,讓出口企業更是雪上加霜。目前已有部分中小型出口企業停產。
此外,現階段我國機械零部件企業尚不能為裝備制造業提供足夠的高檔關鍵零部件產品,一些重大裝備的關鍵零部件還需進口。如緊固件出口仍大量以低檔低價產品為主,進口的則多是中高端產品,進出口的價差越來越大,而且隨著我們在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低勞動成本、低資源價格、低能源價格等)逐漸喪失,我們出口產品所獲取的利潤越來越薄,產品結構的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