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畫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這門“低產”畫作近年來價格直線攀升,儼然成為了國內藝術市場炙手可熱的新貴。日前,記者走訪廣東著名漆畫家蘇星的工作室,一探神秘“漆途”。
廣州漆畫藝委會主任、任教于廣州美院的蘇星,踏上“漆途”已有30載。
《春華秋夢》一畫是蘇星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漆畫各種技法的糅合將陽光穿透樹林的質感與色彩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漆畫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同時金、銀、鉛、錫及蛋殼、貝殼、石片、木片綜合材料均入畫。技法上可分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繪、磨漆等十幾道工序。
畫到興起時擊鼓助勁
近700平方米的工作室,蘇星沒有像大多數藝術家那樣把心思花在營造藝術氛圍上,極簡的布置尤顯開闊。然而,對于展示、交流、閱讀和創作等空間,他極其講究,精心打造,尤其是在針對做底胎、刻線、鑲嵌、貼金、罩漆、打磨、拋光十幾道漆藝工序進行的功能性區域劃分上,讓眼前的畫室幾乎與“車間”無異,只是這里出產的是無法復刻的漆畫作品。
出現在眼前的,除了《漆彩三重奏》、《亙古》、《假想的森林》系列等40多幅漆畫在墻上閃爍著肌理與色彩交織的魅惑之光外,還有大鼓和木箱這兩件個頭不小的物件,吸引著走進蘇星工作室每一個人的眼球。
“木箱是我去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辦展覽時往返作品使用的,多少有點紀念意義,于是便將之循環利用充當起茶幾的底座,個頭不小倒很結實。”蘇星笑稱,另一件豎在進門處的大鼓則是從中山作坊特意定制,以便每天開工之前或是畫到興起之際可擊鼓助勁添力。“從媒材的不可替代,到肌理表現的的不可復制,漆畫的獨特性讓藝術家創作就像一段充滿未知與探索的歷險。當你從自己也無控制和再現的某個細節中收獲驚喜,更能咀嚼苦中作樂的美妙,這就好比人生,越磨礪越精彩。”
自己動手研制漆畫顏料
說到與漆畫結緣,還得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蘇星在廣州美術學院求學時,一次偶遇即為漆畫材料之美及豐富肌理所吸引,后在中國當代漆畫“鼻祖”蔡克振教授的引領下踏入“漆途”。
“早在1957年,中國就出現了現代繪畫藝術與傳統漆藝結合的現代漆畫的嘗試。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現代漆畫在發展之初就受到裝飾風格和工藝要求的制約和影響,而不像越南漆畫發展從一開始就脫離了工藝美術品的范疇,具備了很強的繪畫性和藝術性。”為此,曾為生計而在商海打拼了十幾年的蘇星,最終還是毅然選擇了在“漆途”上繼續探索。
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如何把握其發展方向,至今仍是中國漆畫家亟待解決的課題。從《禪意》和《樹韻》的具象寫實,到《春華秋夢》和《清風·蟬聲·圓夢》的意象表現,再到《漆言片語》和《漆彩三重奏》的抽象符號……除了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對傳統藝術形態的一種解構與重構的過程,蘇星還不忘嘗試去攻克漆畫顏料的難調、難配、花時間的創作難題,“后來我決定自己動手研制漆畫顏料,在2005年1月,管狀的漆畫顏料終于初步試驗成功,有專家將這一研究成果譽為‘漆畫史上的一大創新’”。所以,記者在工作室不僅找到長架上分門別類、調配開好的顏料,更在暗室中看到了恒溫恒濕密封著的大漆等天然材料。眼下除了有近十張作品同時進行中,空閑時蘇星也會像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搗弄著變化無常的漆性,不同的是白大褂換成了沾滿不同色彩的圍裙,刻度容器換成了喝完回收的礦泉水瓶。
蘇星小資料
年齡:49歲
職業:漆畫家
私房地址:蘇星漆畫工作室(南洲路時代廊橋文化中心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