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發展猶如一棵樹的成長,從羸弱的樹苗到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并最終在市場上站穩一席之地是許多企業的目標。但是,樹大也會招風。在我國由于缺乏各方有效的市場監管,仿冒與造假的對象總是那些在市場上頗有盛名的品牌。據統計,涂料行業被仿冒與造假最多的品牌要屬立邦、多樂士、華潤等一線品牌。
從立邦的專賣店造假危機說起
作為低關注度行業,裝飾行業受到的消費者投訴卻日益增多,目前已成為全國消費者投訴前8名(消協網站數據),尤其是與消費者每天都會有直接接觸的家裝涂料業,仿冒、造假等現象屢見不鮮。近期人民網曝光的一則立邦專賣店公然售假的新聞,將立邦這個涂料行業的知名企業推到了風口浪尖。而這個時間也爆發在“3、15”即將來臨之際,不禁讓業內人士對立邦多了幾分猜測。
不僅是涂料行業,大到建材以及我們日常消費的快銷品領域,仿冒、造假等現象屢見不鮮。“周佳”牌洗潔精、“康帥傅”方便面、“農天山泉”瓶裝水屢見不鮮。可見,愈是知名的品牌就越容易被造假。立邦在中國涂料已是響當當的品牌,知名度較高,也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從立邦近幾年來在中國市場的維護來看,立邦是極其重視品牌美譽度的。從推出涂料行業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到為期三年的“為愛上色”,再到2010年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立邦痛下決心,禁止旗下經銷商參與網絡銷售,以杜絕網絡售假的現象。
然而,這次立邦的困局確在于:拿立邦的油漆桶,放小作坊的假漆,這次的造假出現在立邦自己的專賣店里。
品牌大、攤子大、管理難是知名涂料企業面臨的困局
對于立邦來說,多年的發展已經讓立邦在全國擁有1600家經銷商,和3500家專賣店。這樣龐大的終端零售領域是許多其他的涂料品牌無法企及的。但品牌大、攤子大、管理難也是立邦在中國市場上運營面對的難題。據了解,目前,立邦涂料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采取劃片劃區招募代理商經營的經銷機制,但立邦對專賣店并不構成直營關系。立邦通過與經銷商間以載有重罰條款的合約進行彼此約束。立邦中國區公關兼品牌傳播總監吳佳倫也曾對此向媒體做出過更進一步的解釋:立邦中國在選擇代理商時,會對其資金、開店能力、服務經歷等綜合考慮,并根據其過去一年的銷售情況每年簽約一次。立邦與代理商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但代理商開設的專賣店內員工并非立邦員工,因此立邦中國對其不具有管理權。
消費者權益受到嚴重侵害,企業信譽同樣受損。一向甚為愛惜其羽毛的立邦對假貨事件更是深惡痛覺:造假事件發生后,立邦推出專賣店內購買立邦產品“假一賠十”的鄭重承諾發動消費者一同加入打假的行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據立邦方面數據顯示:2011在全國范圍內立邦累計打假行動370次以上,配合工商行政部門聯合查處超過730次,以此力度幫助經銷商加大監管力度。造假現象屢禁不止,立邦等各大涂料品牌也曾多方努力維護消費者權益,但苦于相應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憑借品牌一己之力,顯然難以根治。
誰該為打假買單?
這里,我們可以總結涂料行業造假頻發的原因皆源于“暴利誘使,法制漏洞,政府無為,企業乏力,消費者趨向”五方面。企業作為社會打假的主體,打假既是權利,又是社會責任。打假本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分內之事,企業打假是不得已而為之,屬于逼上梁山。企業除了要對付造假者之外,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職能部門周旋。不健康的消費觀念培育了一批購買和使用“假貨”的潛在和忠實消費者,而正是這些人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那么,誰該為打假買單?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各項法規制度尚不成型,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活動將長期存在,政府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作為打假主體的作用,引導、協調、整合社會打假資源,在地區、行業和全國形成有效的協作打假監督機制。對于競爭激烈的涂料行業來說,為了防止客戶群流失考慮很多,包括自身的企業形象、法律解決對自身銷售的影響等等因素,故光靠涂料企業打假會讓企業顯得畏首畏尾。在涂料企業打假的同時,作為監管部門政府打假難辭其咎,為維護自身權益,也該勇于消費者打假。其解決之道,在于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提升產品競爭力;消費者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對假冒偽劣的識別能力;聯合一切社會力量對制販假者予以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