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對華合成纖維短纖反傾銷案
2012-3-2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合成短纖 反傾銷案 南非
(二)關于損害的認定
1.國內產業
在本案中,申訴企業即HosafFibresPty有限公司是SACU內惟一生產合成纖維短纖的企業,因此其完全可代表SACU的產業。
2.涉案產品的進口量和進口價格的影響
原產于中國的涉案產品的進口量自2005年開始出現增長之勢。
3.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的進口價格對于國內產品售價的影響
就SACU所生產的合成纖維短纖的出廠銷售價格與進口產品的到岸價進行對比之后,委員會認為,在調查期內,申訴企業的合成纖維短纖的出廠銷售價格確實受到了原產于中國的涉案產品的價格削減。
此外,在調查期內,SACU市場上合成纖維短纖的出廠銷售價格也確實受到了進口產品的價格壓制,但申訴企業的產品卻并未受到價格壓制。2005~2007年,原產于中國的涉案產品對SACU產業的價格抑制指數上升了22個點。
4.關于損害的總結
依據上述數據,委員會最終認定,申訴企業以及SACU產業遭到了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合成纖維短纖的實質性損害。
(三)關于實質損害威脅
申訴企業指出,事實證明SACU市場上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的進口量從2005年的462.93噸大幅增至2007年的3.4709萬噸,增幅高達650%。申訴企業稱,在調查期內,并不存在不公平的貿易環境,因此SACU市場已經遭到了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的傾銷。
申訴企業指出,2007年,其生產的合成纖維短纖在SACU市場上的銷售價格已經受到了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的價格抑制。申訴企業稱,由于無法以低于產品成本的價格進行出售,因此申訴企業的產品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申訴企業指出,該方面信息未知。可以掌握的信息是,涉案生產商/出口商仍有過剩產能,中國的生產商可能試圖盡快消化掉這些過剩產能。
申訴企業指出,通過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合成纖維短纖的反傾銷調查顯示,中國生產商/出口商正在尋找與南非市場相類似的新的產品出口市場。
申訴企業指出,按照購買力評價(PPP),中國已在2007年就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擔當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政府也將對外貿易看作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瓶頸,包括資源短缺、通訊行業的發展無法滿足中國的經濟規模以及復雜性等等。
委員會最終認定,申訴企業以及SACU的產業正在遭受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合成纖維短纖的損害威脅。
(四)對于因果關系的認定
委員會若要對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征收反傾銷稅,就必須明確SACU產業所遭受到的損害是否是由于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對SACU市場的傾銷所造成的。
1.涉案產品的進口量以及市場份額
明確因果關系的因素之一就是SACU市場上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的進口量的增加及市場份額的擴大,以及其是否導致了SACU產業所占市場份額的下滑。
2.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品的價格造成的影響
原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的進口價格給申訴企業造成了價格削減,但申訴企業并沒有受到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合成纖維短纖的價格抑制。
3.對于因果關系的結論
在考查了所有與SACU產業遭受損害有關的因素后,委員會最終認定,SACU產業所遭受的損害與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合成纖維短纖對SACU市場的傾銷存在因果關系。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