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濾膜給水應用已經領先世界,但中國人不相信自己的膜,我們的超濾膜在日本有300家水廠使用,在中國卻僅有10家。如果國家能引導和支持國產膜推廣,相信這個產業將會迅速發展。”在上周結束的高性能膜行業座談會上,海南立昇凈水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良剛的一席話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共鳴。
陳良剛強調,目前采用膜法給水改造傳統水廠的時機已經成熟,與傳統工藝相比,超濾膜給水可節水4%,占地面積減少50%,投資更低。如果采用膜法給水,僅北京一天就可以節水30萬~40萬噸。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戴海平表示,我國在給水及污水回用方面的膜產品和裝備水平與國外不相上下,而產品售價只有國外的2/3,膜天膜產品已經出口到歐盟、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她提出:“相對來說,市政行業更容易接受國產膜,而擴大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則需要國家政策引導。
上海交通大學張永明教授告訴記者,國產離子膜已經在上海氯堿等8家氯堿廠上槽運行,其中在中鹽常州氯堿廠已平穩運行20個月。離子膜的國產化大幅拉低了進口離子膜價格,但即使這樣,在推廣過程中依然遭遇壓價,有時甚至逼至成本線,加大了國產離子膜的推廣難度。他希望國家能從節能環保和產業升級的角度,對國產離子膜用戶進行稅收調節或者設立推廣專項資金。
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徐堅則認為,如果能有100家氯堿企業用國產離子膜做示范,那么推廣將不再是難題。但國產離子膜自身也必須嚴格控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