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省玻璃纖維玻璃鋼專業學會對全省40多家樹脂企業的調查,2011年江蘇不飽和聚酯樹脂(UPR)總量突破80萬噸,實際產量達到81.2萬噸,比上年增長11.3%,預計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環氧乙烯基酯樹脂達到了1.3萬噸,比上年增長12%;膠衣和彩色膠衣總量達到2萬多噸,比上年增長10%,占了歷年全國95%的市場份額。江蘇UPR行業在經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和近幾年低碳經濟大潮,在穿越全國高中低玻璃鋼及其復合材料市場中,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發展路子,走出了以市場開發為導向的為下游企業服務一體化的路子。以品種、質量、品牌、標準、認證為目標,江蘇的企業在全面提升產業的進程中唱響國內主旋律。
“整體搬遷、規模擴大、技術升級、環保節能”這是近兩年來江蘇UPR行業應對全國玻璃鋼復合材料市場持續看好的重要舉措。繼天馬、天馬瑞盛、華日、亞邦、華科、富菱、日新、天和等公司整體搬遷開工后,DSM、亞什蘭、金隆、方鑫、長三角等企業將在這兩年搬遷完成。這次搬遷突出在規模和自動化制造技術上的先進。浙江大學、常州化工設計院、無錫化工設計院、江蘇無錫恒達化工設備有限公司等積極參與了樹脂擴建的產址提升。亞邦集團公司在脫胎沿用原品牌的同時,以新日品牌高端樹脂進入市場,在常州開發區形成了18萬噸的規模。常州華科公司針對國內高端市場,大力完善從樹脂到制品的檢測系統,投資數百萬元購置了進口氣相色譜、凝膠色譜、紅外色譜、介電分析等儀器,為提升企業的“軟實力”,比肩外資品牌而大展宏圖。常州方鑫公司順應崇啟大橋開通的機遇,將集上海的技術經濟信息優勢,在啟東開建8萬噸樹脂規模,生產中高端品牌,形成為上海玻璃鋼企業提供“二小時環形圈的材料快速服務體系”。
2008年以來,低碳經濟的“步步進逼”,國內實體經濟面臨著“能源限額,綠色排放”的制約,作為輕質高強多功能低成本的玻璃鋼及其超輕、超強的“三明治”結構成為重要選擇。如何使玻璃鋼成為3D設計下的“材料和結構”,國內原材料產業進行了創新。ocv公司無硼、無氟高性能玻纖投放市場后,重慶國際、泰山玻纖、巨石玻纖相繼進行開發,高性能樹脂入市面臨“倒逼”。對此,江蘇的UPR行業面向市場,先后開發兆瓦級葉片、海洋船艇、集裝箱板材、耐沖擊耐濕熱SMC、大型變壓器灌注、耐高電壓BMC、礦用鉚桿、高鐵車廂板材、海工格柵等專用樹脂,不僅適應了整個國民經濟各產業轉型升緞的需求,同時也推進了江蘇樹脂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據悉,2011年江蘇樹脂行業實現兩個突破:環氧乙烯基酯樹脂總量首次突破萬噸;全省樹脂總量首次過半于全國各類品種走進全國各地玻璃鋼產業區。這里特別要提到“亞邦模式”,一是亞邦上下兩級直銷模式,其快速的市場信息反饋為高層決策提供了扎實可靠的依據;二是面向企業、面向全國各地的二級“諸侯”公司“一主多副”,以亞邦樹脂銷售為主體帶動整個玻璃鋼原料的“一站式”供應’為玻璃鋼企業提供了極為便利、快速、降本的服務.亞邦的這種模式己連續運作二十年,其扎根于各地的玻璃鋼材料公司,年銷售產值都在上億左右.年萬噸樹臘銷售比比皆是.這種模式為根深葉茂的“三得利”,穩定了客戶,穩定了市場,推進企業的不斷擴產創新。國內高端人造水晶工藝品和人造玉石市場、亞邦樹脂占了90%份額。
集品種、質量、品牌、標準、認證為一身,是江蘇UPR行業不斷追求的目標,是對下游企業的一體化服務的基礎和動力.在江蘇的一批外資企業由于具備本國的一系列成功品牌和認證,因此,不幾年很快在國內行業占領了如風電、高鐵、海工、核電、船艇等高端領域。江蘇的一些民營企業提升理念,大力引進人才和開展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化性物性測試中心,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因此,江蘇在擠拉、模壓、防腐、纏繞、真空導入等樹脂品種上占有全國70%的份額:在DCPD、PET廢料和下腳對苯利用等低成本樹脂的質量穩定和多品種上也領先于同行。江蘇UPR企業的這一做法,避開了無序的低價競爭,以數據和標準出手,成功的經典案例示范,推進了江蘇樹脂在高中低端的市場中的優勢。江蘇連江通海的優越地理位置,為江蘇樹脂北上南下提供了水運便利,降低了運輸成本:張家港保稅區和沿江化工區集結貯存的大量的海內外大型石化企業的化工原料,又使江蘇樹脂企業“捷足先登,運本降低”。
江蘇UPR產業在全行業取得較快發展,許多有利條件和因素推進了其產業提升步伐加快。幾十年來,南京玻纖院、常州天馬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江蘇省玻纖玻鋼專業學會這一工作后,把全省玻纖、樹脂及下游企業組織一起,定期開展信息互通和技術交流活動,積四十年的行業產業發展底蘊的數據和資料。此外,天馬公司還在擔任四十多年的中國UPR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協助了中國石油化工聯合會和UPR行業協會做了大量工作。江蘇地處長三角,還不斷得到上海科技市場情報信息輻射,增強了江蘇UPR行業發展和提升產業的信心和干勁。在這一地區,上海玻鋼院承擔的全國玻璃鋼復合材料檢測中心、南京玻纖院承擔的全國玻纖檢測中心、常州天馬公司承擔的江蘇省玻璃鋼復合材料工程技術中心等,默默無聞為江蘇行業做了大量的標準檢測、企業認可、產品開發等一系列工作,為UPR、玻纖和玻璃鋼企業進入各個產業領域辦到了“綠卡”。當前,全球有一半的知名UPR跨國制造企業扎根江蘇,為江蘇UPR產業“錦上添花”,引領潮流:同時,江蘇民營企業和他們一起,正在努力把江蘇打造成中國乃至全球的研發和制造基地。